2023年03月24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宽敞明亮的厂房里,一列列吊挂衣架整齐有序运转着;依靠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协调,布料被准确送入指定的工作站……如今,在浦江罗瑟服饰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前不久刚完成数字化改造的POLO衫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外贸订单。
春节过后,外贸企业积极出海“敲门”抢单,各地都上演着“抢单大战”,呈现出外贸市场复苏和企业发展信心大增的积极现象。
然而,企业抢到了大量订单,产能是否跟得上?如何让首单合作的客户主动信任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打样流程?一系列关乎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罗瑟服饰是一家规上A类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各式运动套装、瑜伽服、打底裤等,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2022年,企业力克疫情带来的压力,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纳税超百万元。
在该公司负责人陈志敏看来,随着外贸形势逐渐回暖,企业的销售和产出两者之间成正比才是“王道”。赶订单、抢订单可以是选择题,但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绝对是一个高分项必答题。
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县先后出台有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等系列文件,对工业企业“上云用云”、两化融合、打造未来工厂等给予明确支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三大传统行业推行“N+X”模式,开展分行业数字化改造。
今年,我县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鼓励企业实施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对列入第一批试点的企业按软硬件投资额的70%给予补助,积极引导企业小切口、小投入地数改,以“真金白银”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前行。
罗瑟服饰是我县第一批“一企一线”数字化改造企业。“数改费用总共是50万元,但有了政府补贴,企业只需要拿出15万元就可以让整套数改方案落地投用了,既实惠又省心。”
陈志敏表示,刚听说做数字化改造的时候有过一定的担忧,怕把钱投进去了看不到回报。“后来县里组织我们企业去青岛考察了数字化工厂,真是大开眼界,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抓紧做数字化改造。”
投资少、工期短,是“一企一线”数字化改造最明显的一个亮点。去年7月,在经商局、开发区等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浙江致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工程建设和平台服务总包商的身份进驻罗瑟服饰,并成功为企业上线工票系统,实现“款式、订单、工价、薪资、裁床、质检、外发”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去年12月,智能5G吊挂系统正式进厂施工,并于春节后完成调试投用。
在工厂车间和陈志敏的办公室门口,都悬挂着一台搭载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高清显示屏,上面实时滚动着工厂年度产量、班组产量明细、班组小时产量、员工龙虎榜等信息。
而且,只需要拿出手机点开第三方服务商的小程序或APP,就能一键实现“订单、吊挂、仓库、外发、工序、生产、品质、裁片、行政、财务”等几乎所有功能,有效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也强化了企业内部部门协同能力。
数字化改造前,罗瑟服饰同样面临着传统制造业熟练工短缺、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以前,如果要生产1万条打底裤,必须等第一个工序全部完成后才进行第二个工序,以此类推,等全部完工可能要一个月。而且各工位工人各顾各大批量生产,忙于各自工序生产任务而忽视制品流转和整体产出,结果生产周期大大拉长。
“单从生产效率来说,一个订单所有产品的生产时间可能只缩短了10%,但是从接到订单到第一件成品下生产线,依照不同服装品类,整体缩短时间可达50%甚至90%……”陈志敏表示,服装制造行业一直存在运营时间长和流行时间短的矛盾,数字化改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让“小单快返”成为可能,也能加快厂家和客户资金流转。
如今,在数字化“加持”下,一条生产线上25个工人各自负责不同工序,一天就可以出单2500~3000条左右的打底裤,一个月的产量可达10万件。企业生产模式也从以往的“大包流”变成了现在的“小件流”。这样的生产效率完全不输东南亚大厂。”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让陈志敏看到了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做,大厂、小厂都不受限制。数字化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精细化程度,还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认可度。”就在前两天,趁着和美国客户沟通订单事宜的机会,陈志敏特意向其展示了工厂的数字化改造成果,赢得了客户的连连点赞。
更细更合理的工序分解,更短的制造流程、更直观的生产过程和管理难度的直线下降……数字赋能,让陈志敏尝到了甜头。
以前,每年过年他都要去熟练师傅家拜年,生怕来年“老师傅”跳槽。“现在,工人只需要在一道工序上精益求精,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就能实现产品标准化。今后,我可能要改为去智能制造专家家里拜年了。”由于数字化改造体现出的质量标准化优势,陈志敏还准备助推下属的几家服装加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合理分解订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眼下,陈志敏打算等忙完手头这几批订单,再新增几条数字化生产线,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从车间“单组单品”向整厂数字化迈进,早日加入智能化工厂大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