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梅 用坚强谱写五味人生
她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同各类传染病打了58年交道,硕果累累。如今,年逾八旬的她仍奋战在传染病临床一线。回首往昔,她不无感慨地说:“我的人生就像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陈菊梅 用坚强谱写五味人生
2007. 编辑:张蕊
作者:申金仓 黄显斌 万树红
■采写手记
采访陈菊梅教授绝非易事,每次和她联系,几乎都被她变着法儿
地“谢绝”了:
听到要拍她的电视专题片,她说:“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
工作,都是些凡人小事,根本不值得宣扬。”
给新建病区花园命名“菊梅园”之前去采访她,她表态很坚决:“
我活着,不愿意出名,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死了,更不希望为自
己留名。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请不要用我的名字命名……”
给她写一本传记时去采访她,她更不同意:“我是个普普通通的
医生,做的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有好多工作还没做好,没必要为我写
传记。”
这次采访,她依然推托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确实没什么可
说的了。”
陈教授的许多荣誉,都是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经群众一致推荐,
由组织批准的;她的先进事迹,也多是从别人那里“挖”到的:“七
五”期间,她参加科研课题招标,先后得了5个二等奖,3个有她的署
名,两个她没署,尽管都是她的思路,都有她的努力,但她把名利看
得很淡。
在她看来,落后是很丢人的事情
陈菊梅小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寒。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不能按时
交学费她痛哭过好几次。每每这时,母亲总是安慰她:不要哭,我再
想办法借去。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教诲,使她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
惯和坚韧的性格。
为了改变自己的苦难人生,陈菊梅发奋读书,她的学习成绩总是
名列前茅。为了能给家里省点钱,身体弱小的陈菊梅步行千里去参加
高考,1945年她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为把医学理论基础打扎
实,她想尽各种办法,抓紧点滴时间发奋读书,甚至敢把死人的骨架
借来挂在自己的床头,利用饭前和睡前的空闲时间,一块骨头一块骨
头地细看、深想、熟记……在陈菊梅看来,落后是很丢人的事情。在
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为尽快掌握临床操作技术,陈菊梅
成天“泡”在病房里,从来都是早来晚走,不吃早饭、不睡午觉。由
于她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后来被择优留在了该院。
1953年,主管部门“百里挑一”选中陈菊梅参加出国留学的选拔
考试。设计为一个上午的答题量,她不到一个小时就答完了,并第一
个交了卷。1954年夏天,陈菊梅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
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克服“天太冷”、“
饭难吃”等困难,硬是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
达到了“5分”。
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
302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
新历程。
“万一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陈菊梅的心目中,病人始终是首位的。她常提醒下级医生说:“
有些病人的病情变化是很快的,如果耽误了救治时间,就会酿成无法
挽回的后果。”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位两岁患儿急诊住院,医生查体后,立即请
教陈菊梅如何处理。诊治小儿传染病经验丰富的陈菊梅赶来一看,便
诊断为麻疹。经过认真检查,她发现患儿喉头水肿已很严重,呼吸困
难。以前碰到这种紧急病情,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院立即切开气管救
人。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耽误时间,患儿一口气憋住,说不行就不行
了。陈菊梅当机立断:“我们自己动手,立即切气管救人,万一出了
问题,我负责!”她和施树玉医生一起,动作十分利落地给危在旦夕
的患儿做了气管切开手术。
患儿得救了,患儿的父母万分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的及时救治!
我们的大女儿就是因为肺炎抢救不及时死去的……”
陈菊梅说,救命就得争分夺秒,往往容不得你细心推敲。为了救
命,医生要敢冒风险,敢担责任。
1963年的一天,302医院门诊部挂号室门前,躺着一位年轻的男
病人,只见他嘴唇紧闭,两眼呆滞,四肢僵硬,全身痉挛,头颈直勾
勾地弯向后背,身体呈反弓形,处于昏迷状态……病人家属介绍,他
们是特地从辽宁沈阳赶来北京求治的,但先后有3家大医院都不敢收
治。无奈之下,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302医院。
值班医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来时任科副主任的陈菊梅。陈菊
梅俯下身去,仔细审视完病人后,马上说:这是脑炎后遗症,病人再
也拖不起了,赶快收下救治吧。
病人住院后,陈菊梅等花费了大量心血,查阅了许多资料,甚至
整夜都在思考救治方案:如果给病人全身用药,副作用会很大;如果
局部用药,副作用就会少一些,但从什么部位给药最合适呢?这样用
药后,效果会是什么样子呢……陈菊梅把各种方案进行了通盘考虑,
又逐一权衡了利弊得失,最后和王凝芳等医生一起商量,决定大胆创
新,独辟蹊径,从病人的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
米松等药物……一个月后,病人僵硬的肢体逐渐松软了,呆滞的眼睛
又能转动了。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师的年轻人又走上了讲台,
并活跃在篮球场上。
首次成功使用乙脑“鞘内注射法”的陈菊梅在事后总结时说,作
为医生,遇到疑难病症并不可怕,只要谨慎从事,大胆创新,就有成
功的可能。正是靠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陈菊梅后来又有了一个“首
次”,这就是在国内首次使用“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治疗乙
型脑炎发病早期的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
1969年元旦刚过,陈菊梅就作为302医院派往陕北黄龙县的第一
批医疗队的副队长,来到了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农村。在条件简陋、
人手不够的情况下,44岁的陈菊梅负责搞麻醉工作。为了减轻术者的
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既然是试用,总得有人先
试一试。谁先试?陈菊梅自告奋勇地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任何试
验都会有风险,尤其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负责操作的同志担心失
手,显得有些缩手缩脚。陈菊梅鼓励说:“不用担心,大胆地试吧。”
由于操作者紧张,不慎穿透了“硬膜”,结果,陈菊梅晕了三天。这
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医疗队的成员和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后来,陈
菊梅带领医疗队的同志总结经验,找准了操作要领,终于使这种麻醉
方法获得成功。
栽种果树的人不一定能吃到果实
条件艰苦陈菊梅不怕,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十年动乱中莫名其妙遭
受的精神创伤和政治打击:首先,是扣上帽子,让她老实交代莫须有
的历史问题;接着,停了她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不让她参加党组织生
活;最后,把她科副主任的领导权也剥夺了,还不准她去会诊。但是,
生性坚强的陈菊梅没有被这种打击击垮。她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底,
而考虑得最多的还是传染病人的痛苦。
每天上午10点之前,她就把自己分管的3个病房的查房工作,认
真细致地做完了,让人无可挑剔。剩下的时间,她便静静地琢磨临床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选
用哪一种药物可以降下来,等等。
她查阅了本院700多份病历,仅筛出了其中50份病历是转氨酶正
常后出院的,其余都是低酶出院的。对这50份病历,她分别做了卡片,
经仔细分析,50份病历记录的几乎是50种治法,找不出可循的任何线
索,很难进行研究。看来,这一条路走不通了。
对以低酶出院的病人,她进行了信件随访。自己花钱发了200多
封信进行调查,问他们出院后转氨酶正常没有?如果正常了,是吃什
么药正常的?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她只收到4封回信,哪种药物有效,
无法继续探讨。同样,第二条路也走不通了。
她又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地方医院,并亲自走访了业界一位教授,
想咨询一下他们对降酶有什么好办法。那位教授听说五味子可以降酶,
但他们用五味子降酶却都未能降下来。这样,第三条路又走不通了。
陈菊梅没有泄气,又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了本科病人身上。恰在
此时,一位先后7次住院的六旬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问:“以前
您的转氨酶多次升高,都是吃什么药降下来的?”老人说:“我每次
转氨酶波动时,都伴有睡眠不好。现在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吃了药才
觉得舒服,转氨酶也才能降下来点,但一停药就又升高了。”说者无
意,听者有心。陈菊梅又问:“您吃的是什么药,哪里生产的?”老
人回答:“我吃的是上海某制药厂生产的安眠片。”陈菊梅就让老人
拿出说明书来,一看,该药成分中有五味子。
又是五味子!难道这五味子就是降酶的有效药物吗?为什么地方
医院及本院用五味子降酶却未能降下来呢?浓厚的兴趣,使陈菊梅瞄
准五味子,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菊梅起初直接用五味子煎汤让病人服用,结果证明这样用五味
子不能降酶。它的有效成分在哪里?陈菊梅带着药房的同志,把五味
子的浆果烤干磨成粉,再加上茵陈、大枣、蜂蜜,做成两钱重的蜜丸,
陈菊梅给它取名叫“肝得安”。为了观察“肝得安”的疗效,陈菊梅
先让转氨酶在200左右的9位病人试服,结果服药后第一周,有3位病
人的转氨酶降至正常,第二周又有4人降至正常,另外两人也有所下
降。这一令人欣喜的试用效果,引起了全院上下的密切关注。经院里
研究同意,又在全院范围内扩大使用“肝得安”,先后共有280多位
病人服用,进一步肯定了“肝得安”蜜丸的降酶效果。
精益求精,是陈菊梅做事的一贯原则。后来,她又把“蜜丸”从
1号丸一直研制到8号丸,分别研究了五味子的皮、肉、仁等及其不同
提取物,确定其有效降酶成分存在于仁的提取物中(用醚提取),后
来又精加工成“滴丸”。紧接着,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
在1973年第9期《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
学术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陈菊梅也因此成为首先发现并
试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
但让陈菊梅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自己身处逆境研究出的这一成果,
却招来了某些人的非议。有人说这项成果是骗人的,甚至借停药后转
氨酶出现反跳,而抹杀了五味子的降酶作用。对此,陈菊梅除了遗憾
和心酸之外,既没有过多地计较,也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
心里装着病人的陈菊梅,总想尽快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病
人解除痛苦。论文发表前后,一些军内外兄弟医院或科研院所的同行
特地来向她请教,她都毫无保留地作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某药物
研究所把从陈菊梅这里学到的“成果”进行了“加工”,并与某药厂
联合起来,最终合成了“联苯双脂”,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降酶药物,
并一直沿用至今。后来,该药获得了国际金奖。栽种果树的人,不一
定能吃到果实。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的首研者陈菊梅,只能在心里表
示欣慰。只要是对传染病人有利、有效,她也就“心安理得”了。
临床科研相得益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比较多,仅1980
年一年,302医院就收治了100多位。对这类急性传染病人,治疗要求
高、难度大,而我国当时临床上使用的治疗乙脑的药物,有几十种之
多,但疗效都不确切。如何从这么多的药物中筛选出疗效较佳的药品,
进一步提高乙脑的治疗效果和速度?担任科主任的陈菊梅为此动了不
少脑筋:能不能结合临床工作搞些实验研究呢?可不可以在本科内搞
个实验室呢?
恰巧就在此时,曾与陈菊梅一起工作过的医务部助理员王永怡找
到她说,想结合临床工作搞点实验研究。在陈菊梅的鼓励和指导下,
王永怡很快收集了267位乙脑病人的诊治情况,分门别类地作了总结、
归纳,并向陈主任建议,更新对乙脑的免疫诊断和治疗手段,对临床
上常用的28种乙脑用药做些动物实验,以确定其疗效。善于听取下级
意见的陈菊梅当即表示,大力支持王永怡的建议,并亲自指导,首先
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实验。
万事开头难。早期的药物实验工作,是在病毒研究室的厕所里开
始的。既要喂养小白鼠,又要做各种药物实验,狭小的厕所里常常施
展不开。陈菊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后来,她决定腾出二科的会议
室作实验室,并充实了实验人员。于是,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
就这样诞生了。
在陈菊梅的亲自组织和悉心指导下,该科医护人员既不放松临床,
又抓紧开展临床科研,真可谓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经过两年多临床
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二科的收容数、治愈率明显上升,科研成果也不
断涌现。其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为提高临床治疗乙脑的
疗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0年,陈菊梅在“文革”后中华医学会内
科学会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作了题为《聚肌胞、特异性免疫核糖核
酸、小牛胸腺素及胎球对小鼠乙脑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的发言,不
仅报告了该科的研究成果,而且阐明了“结合临床难题进行科学研究,
用科学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是临床工作的一大
难题。“七五”期间,总后卫生部决定,把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临
床难题,作为指令性任务,交由302医院牵头完成。陈菊梅勇挑重担,
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己的首选攻关研究课题。当时,她作为攻关课题组
的牵头人,与汪承柏大夫一起同总后卫生部商定课题指标计划时,目
标是降低慢重肝病死率20%~30%。根据那时的情况,能降低这么多,
已经是很高的奋斗目标了。
在近4年的艰辛攻关中,陈菊梅带领协作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
调动机体免疫功能,维持代谢和阴阳平衡等治疗手段,着重抓早期诊
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合并症发生等“三早”措施的落实,从而有
效地提高了慢重肝患者的成活率。她还深入临床科室,逐个进行个体
研究,亲自找慢重肝病患者面对面地了解治疗效果,力争全面细致地
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为科研攻关打下坚实的基础。她还与许多慢重
肝患者保持着长期的联系,甚至还到患者家中走访,力求掌握出院患
者的康复情况,为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实验数据,是靠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攻关成果,是用大量心血
和汗水浸泡出来的。陈菊梅带领协作组先后治疗、观察和分析了600
多位慢重肝病患者,进行了205例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总结,做了70
例尸体解剖检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陈菊梅在做科研
课题总结时,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更明确、更具体的临床诊断标
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
认识,为早期及时救治病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这一分期诊断标准,
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更为可喜的是,陈菊
梅首先拟定了我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病的模式,提出了对该病
进行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加减和及时处理、预防合并症
等综合治疗的科学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治
该病的最佳方案,使当时慢重肝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下降到了
40%左右,成功地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这无疑是慢重肝病治
疗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2000年6月,某军校部分学员先后出现高烧、头晕、恶心、腹泻
等症状,有些学员肝功异常、心律减慢。短短几天内,病情不断蔓延,
由开始的几十人、上百人发展到六七百人。直到6月下旬,由军内外
医学专家和公安人员参加的专门调查小组,对病因仍未查清。军委首
长立即指示总后火速调兵遣将查明病因,对症处理。
陈菊梅教授等领受此艰巨任务后,连夜赶往该校驻地,亲自到病
房逐个查体、询问。在掌握大量临床资料并作了深入思考后,陈教授
在病因结论会上力排众议:这既不是“食物中毒”,也不是“人为破
坏”,而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流行!
与会一些专家听后,既感到十分新鲜,又感到不能理解。陈菊梅
根据临床经验,评述了理由。后来又经过对不同时间的血清标本进行
严格化验、检测,最终证实了陈菊梅的诊断结果:这次暴发的群体疫
情,是由肠道埃柯病毒感染所致。在关键时刻,陈菊梅又给军委和总
部首长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陈菊梅小传
1950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9月赴前苏联列宁格勒
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研究生。1958年1月回国后任西安医学
院传染病教研室讲师、主治医师,同年11月调入解放军302医院,历
任主治医师、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和专家组组长。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主编和参编专著11部,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和
医疗成果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上世纪60年代初期,她首开了切
开气管救治麻疹患儿的先例,首创了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
鞘内注射法”;70年代,她首先发现了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
作用,研制出了降酶新药;80年代,她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
验室,出了一批科研成果;90年代,她又在研制多种国家级新药方面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1992年被评为总后勤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0年12月被评
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2003年7月被评为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
员”,同年10月被中国女医师协会授予“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光荣
称号。2003年12月获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颁发的“全军干部保健工作
特殊贡献奖”。
青年时代的陈菊梅
1956年,陈菊梅(左一)在列宁格勒留学期间与同宿舍医生合影
1991年5月,陈菊梅教授在上海第二届肝病研讨会上作报告
陈菊梅教授(右二)与302医院专家组的专家交流传染病诊治经
验
(OEM代加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