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3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在高度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组织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才能有效适应各种可能的挑战。通过市场灵活配置人力资源和相关服务,是实现组织弹性的重要方式。经调研结果显示,因“减轻自招压力”“短期项目或季节性用工需求”“业务的变动或不确定性”选择使用灵活用工的企业均接近三成,其中,“减轻自招压力”往往与企业业务短期内快速增长有关。可见,通过灵活用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是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
沿海出口加工区的制造类企业就随着国外订单的变化而呈现很强的用工波动,当前电商平台打造“爆款”的模式也让许多代工企业的业务量和用工量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在食品行业则因特殊节庆导致部分食品(如月饼、粽子)的生产集中在特定时期,上述情况都使得制造业的灵活用工比较活跃。用工荒、大批量招聘与用工的季节性波动,使得很多大型代工企业周围驻扎着一批长期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2/3的制造类企业使用了灵活用工。
传统服务业也存在典型的淡旺季问题,最典型的是电商平台在各种购物节和法定节假日带来仓储物流、交通运输、客服等行业的用工量大幅度增长。在一些行业中,如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其每天业务的波峰波谷也特别明显。传统服务业淡旺季、波峰波谷与任务可分割、协作性低的特点相叠加,导致其灵活用工在企业应用范围比较广、对灵活用工的依赖度最高、未来可挖掘的灵活用工市场空间最大。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传统服务业有超过六成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约36%的企业正在扩大灵活用工的使用规模。对全国灵活用工情况的估算结果则显示,在其涉及的一些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灵活用工人员占总用工人数的比例高达46.39%,“餐饮酒店批发零售业”为22.15%。
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大多不存在淡旺季、波峰波谷的问题,但有一些行业项目化特征非常明显,比如IT业的软件研发项目、房地产业的楼盘销售项目。总体来说,灵活用工在现代服务业的应用范围相对小一些(约56%的企业使用),但也有超过1/3的企业正在扩大灵活用工的使用规模。
相比传统企业,新经济企业的组织弹性非常高,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感知非常灵敏,以灵活用工应对市场变化的倾向非常强。互联网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和算法管理,实现生产与消费两端的即时对接,对劳动力的调度能够有效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除此之外,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新经济往往呈现出快速扩张、快速占领市场、业务大起大落的特点,这使得其无论在线下业务岗位(如地推、共享单车中的运营维护、社区团购中的分拣和终端配送)还是在后台运营岗位(如客服、内容审核、数据标注)都有大量的灵活用工需求。在快速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新经济企业往往选择通过市场快速组合基础岗位的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及其他业务模块;当其市场份额下降时,企业又可以将市场诸要素快速拆解。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已经达到8400万。课题组估算,仅在网约车、外卖、快递、网络直播、企业专业服务五类平台上就业的劳动者就达到1360万人,绝大多数为灵活用工人员群体。
有线下业务的新经济企业往往在全国或多城市布点。在各个业务网点都成立专门的公司、搭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并不现实,业务的高度可变性也增加了相关投入的风险,这也使得其寻求与全国多城市布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以人才外包的方式解决跨区域、多网点带来的管理难题和业务不确定性带来的用工风险。
调研结果显示,相比单一城市用工的企业。全国或多城市用工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灵活用工,灵活用工人员占企业总用工数的比例更高,更有可能扩大灵活用工的使用规模。
从企业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也不难看到企业是如何通过灵活用工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的。调研数据显示,相比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处于转型期、扩张期、稳定发展期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倾向相对较高,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最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使用规模,而转型期企业则最倾向于缩减使用规模。
综合企业所属行业、平台属性、用工范围、发展阶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市场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用工方式的强大塑造能力。当然,企业使用灵活用工也与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关,其中“降低用工成本”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编制或工资总额限制”“政策法规风险规避”等。值得一提的是,“降低用工成本”“政策法规风险规避”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引发的。
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超过七成的企业提到“员工质量不稳定”,可见这是多数灵活用工企业的共性问题;随后依次为“管理困难”“劳动争议与员工维权”“企业信息泄露”。相关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我国灵活用工市场的专业性和合规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节选自《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杨伟国、吴清军、张建国等/著)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