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T恤 卫衣 普通食品 成人保健 普通饮品 休闲裤 内衣

假义诊导演现实版"卖拐" "网销"成为新忽悠方式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一口进价才60元的“保健锅”,可以让老人们心甘情愿地掏五六百元来买;一个为期六天的“健康讲座”,可以销售几十万元……“保健行业”有一套固定营销套路,打着义诊、免费赠药的幌子 ,“商家”、“专家”和“消费者代表”一唱一和,病急乱投医的老人肯定逃不脱。现实中出现了诸多类似赵本山小品《卖拐》中的故事,本来没有病也被忽悠出病来了。

■案例 母亲沉迷“义诊”儿成“打假专家”

    “打假专家”又跟母亲闹翻了,这次吵架的原因,还是因为所谓的“保健药”。“我实在理解不了,明明已经上当好几次了,可是只要听说有免费体检,义诊赠药,老人就要去。”3月19日上午,家住延安路附近的周锡林无奈地跟记者说,这些年自己几乎成了“打假专家”,可是母亲还是频频“主动”上当。事实上,这一状况也让执法部门头痛不已。“保健食品的投诉这些年居高不下。”

病急投医误信义诊  

    “从事打假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了。”3月19日中午,当记者联系上周锡林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刚举报了一个打着“免费体验”的幌子,销售保健产品的“黑店”,而执法部门也已经进行了查封,这让周锡林很欣慰,但很快又犯愁起来。

    让周锡林犯愁的,正是他用“执迷不悟”这个词来形容的母亲。“我母亲今年已经62岁了”,周锡林告诉记者,“老人身体还算健康,就是双腿经常肿胀。”

    随着四个子女一个个长大成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人有了充足时间给自己“寻医问药”。“其实,几家大医院我们都带着她去看了,医生的结论都是骨质炎。”周锡林说,“专家都表示,这种老年病无法根治,只能进行控制,母亲吃了医院开的药,见效不大,很是不满,再也不相信医生了。”

    “两年前,我母亲参加了社区里面的一个义诊,以后就跟保健品打上交道了。”周锡林回忆说,当时对方一检查,就说老人的腿病已经非常严重,再拖下去可能会瘫痪,然后就推荐了一种专门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保健品,号称服用5个疗程就能彻底消除疼痛,结果老人当时就掏了5000多元,可是5个疗程后根本没有效果,打电话给对方,又称是用法不对,吃药期间最好不要活动,结果忽悠老人又买了3000元的产品,老人听了“医嘱”都不敢出门走路了。周锡林越想越不对劲,请医生朋友一看,买的哪是药呀,根本就是普通食品,气得周锡林直接去举报了。

免费体验老人“上瘾”

    但是,第一次的教训并没有让周母清醒过来,从此以后只要是听说有义诊或者是免费试用,老人都要去试试。不过一次靠谱的都没有,周锡林每次都毅然决然地进行举报。

    “这些人太能忽悠了。”周锡林又气又急地说,就拿最近母亲参加的这次保健产品“免费体验”来讲,刚开始老人是偷偷去的,后来一台按摩椅直接送进了家,周锡林才知道,母亲竟然花了一万多元买了这个大家伙。

    “说明书上说,只要用按摩椅按摩一个月,就能治疗各种骨病、风湿病,甚至还有活血化淤 、降低血糖血压的功效。”周锡林说,这家保健产品销售点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每天让几十名老人去做免费体验,为了摸清楚对方的底细,自己还特意陪着母亲去了一次,结果“大开眼界”。

    周锡林向记者描述了一下现场:里面三四名工作人员招呼着十多位老人 ,有的在忙着给老人做检查,有的在帮助老人体验按摩椅,还有的以专家的身份,详细介绍保健品。他们一口一个“大叔”、“大妈”,现场“其乐融融”。

    “这些人开始的时候,一点不提让老人买东西。”周锡林说,但是他发现,只要是做过免费检查的老人,都会有各种“严重的疾病”,而“恰好”店里面有保健药可以“对症治疗”,此外,店员都会主动劝老人先拿回去试用,觉得有效果再来购买。“他们会记下详细的联系方式,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回访’。”周锡林说,母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买了一个上万元的按摩椅回家的。

结果不出周锡林所料,这张椅子跟普通的按摩仪器并没有什么区别,所谓的一个月就能结束疼痛更是无从谈起。最糟糕的是,由于轻信保健产品,老人这些年来没有按照医院专家的医嘱吃药,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发病的时候根本无法下地走路。记者从市卫生监督局获悉,在接到举报后,执法人员对周锡林母亲光顾的那家保健产品销售点进行了突击检查。“当时里面有50多位老年人正在接受免费体验,而工作人员看见我们,还以为我们也是去体验的。”稽查科亓容主任有点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一查这家店既卖保健品又售保健仪器,可是连卫生许可证都没有,执法人员当场对违规产品进行了查封。

    类似案例在全国各地并不罕见。3月19日,南方周末就曝光了这样一个案例:“深圳九润堂可园店”把非法的保健品包装成为包治百病的中药和藏药,并通过“免费体检”的方式推销给老人。该公司一个月获利数百万元,受骗老人上千人。其营销手法和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的情节如出一辙。在“免费体检”中,身体健康的记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更有老人用了后出现不良反应,从能正常走路变成要拄着拐杖维权……深圳市药监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拿到九润堂的医宗治疗仪宣传单和药包产品后断定:“药包连药品批号和成分介绍都没有,是典型的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药品。”

■尴尬 正规义诊无人敢信

    3月19日上午,青医附院药剂科主任、主任医师孙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老百姓对于药品的常识了解还不够,因此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些祖方、秘方也挺能迷惑人的,总有一些人病急乱投医,即使花钱也有人买,更不用说是不用花钱的赠药了,但是对于这些所谓“药”的批准文号和主要成分,老百姓很难搞清楚,一旦碰上假药或者使用不当就有可能耽误病情,严重的话还会危及生命。

    而对于五花八门的义诊,孙主任表示,因为有不少私人机构或者不法分子以营利为目的,打着义诊的旗号出去宣传,对老百姓是很不好的诱导,一旦有人上当受骗后,就会对所有的义诊都抱有怀疑态度。

    事实上,青医附院的义诊活动就曾遭到连累。2007年10月份,青医附院“百名博士下社区”的义诊活动在楼山后社区展开,为方便群众,义诊点设在了人流密集的菜市场边,但没想到义诊开始时竟无人敢上前,许多居民对正规医院组织专家来义诊的事情表示将信将疑,只是围在一边嘀咕,因为有不少老人之前被一些“义诊活动”忽悠过。后来在社区领导和青医附院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明后,大家才明白,这是正规医院组织的义诊,结果义诊点前的专家马上被居民给“包围”了。

    也正因为如此,孙主任提醒大家,见到有义诊时,一定要瞪大眼睛,要看清楚它的“本家”是哪里,注意是否是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正规医院组织的,同时要注意,正规的义诊一般不会赠送药品。

“保健食品投诉一直是投诉的热点 ,今年3·15期间此类投诉再次集中出现。”青岛市卫生监督局稽查科主任亓容接受采访时说,问题保健食品骗人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且不断翻新,已不再单单是几年前的药店搭售和街头宣传。

    销售方式在翻新

    “现在有三种形式比较常见,有的打着义诊的旗号,有的说是免费赠药,还有通过电话和网络销售的。”亓容说,特别是现在新兴起来的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更麻烦,他们没有店面,直接送货上门,一旦出了问题很难找到他们,这对执法部门是个相当大的挑战。

    事实上,网络售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药品监管部门的注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副局长邢勇在做客新浪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互联网卖假药是当前犯罪分子利用虚拟世界来构成新犯罪途径的一个新场所,在互联网上销售假药已经成为他们非常关注的打击重点。

    自吹自擂多冒名

    邢勇还指出了网上卖药的操作方式,警示消费者:一般都是盗用或者伪造国内或者是国际上一些知名医疗机构的名号,说这个药有多少专家认可或怎么的。这些违法分子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一些患者久病乱投医的心理。

    另外通过这种途径买药都是在网上付款,邮寄送药,遇到问题索赔难、打起官司取证难。

    “往往这些药里成分剂量都很不规范。”邢勇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某个在网上销售的治疗哮喘的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发现它添加的激素是正常药的十几倍,吃完以后人根本受不了,很快让人发胖,肾功能完全就被摧毁了。

    受骗患者在增多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医生的担忧,5年前网上买药受骗的病号基本上没有。”市立医院急诊科张主任告诉记者,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受骗者也是快速增加。记者了解到,市立医院曾经接诊过一名40多岁的骨癌患者,因为已经是中晚期,到过全国很多家大医院治疗,都没有很好的效果,后来就是从网上购买一种能治疗各种癌症的“灵丹妙药”,结果服用了半年的时间,花费了6万多元,耽误了化疗,最后送到医院检查时,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子了。

    网上购药应三思

    青医附院急诊科王主任告诉记者,上当受骗的大多数都是患有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性病的患者,病急乱投医,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对于网上购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副局长邢勇曾提醒说,一定要注意两点:首先一定要慎重地从网上选择这种购药方式,药品这种商品是特殊商品,它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或者在药师的指导下来购买、服用。如果真是选择网上购药一定要认真核查这个网站有没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如果没有,它这个药宣传得再怎么好也不要购买。

“尽管在活动通知上写着‘公益活动现场不销售任何产品’,但其实都是变相推销各种廉价保健用品,牟取暴利。”从事保健用品营销工作多年的李君告诉记者。

    他指出,推销人员选择的地方大多在企业区、公司和近郊,主要针对人群大多是退休职工,“他们有点闲钱,容易忽悠”。

    李君说,“推销人员会提前了解老人的病情,接下来,会让老人们填写一份调查表,把老人的家庭电话和地址摸清楚,就经常打电话、去家里聊天,给老人开处方‘对症下药’。”

    李君还告诉记者,会议营销现场往往有“托”造势,经过商家和这些所谓的“专家”、“消费者代表”三方的一唱一和,工作人员在现场制造气氛,加上主持人煽动性的言语,老人们“肯定跑不脱”。对于当时没有买的老人 ,销售人员拿着药送上门,采取一对一营销的方式,一口一个大爷大妈,让你拉不下脸来撵他们,这种死缠烂打的推销方式往往奏效。

    李君还指出:“商家们推销保健品的手法多样,一般利用专家、学者在保健品厂家组织的医疗保健咨询、免费义诊、保健讲课、销售会议上‘坐台’等方式推销保健品。”

    李君现在退出了保健品营销行业,一件事让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一个大妈花了4300多元,两次买了我们推荐的保健品,吃了没有效果,反而耽误了病情,一年后,当我得知老人已经离开人世,忽然间觉得这钱挣得不干净……”

(OEM代加工网:

上一篇:大连对食品药品进行整治

下一篇:史玉柱是怎样管理团队的?


秋季:合理膳食 祛斑更有效

喂宝宝,普及科学知识

保健品行业仍然“朝阳” 行业怪圈

市保健品安全 “正源行动”锁定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