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来源:互联网 OEM代加工网
李老伯今年八十多岁,5月末的一天,他和老伴去早市买菜,在早市入口遇到了两个穿白大褂的人,摆上桌子,称免费给老年人量血压,并对老年人高血压状况进行评估。李老伯和老伴先后量完血压,随后又填了张表,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留给了他们。
过了几天,李老伯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让他和老伴先去某医院免费体检,然后再去某酒店听健康知识讲座。李老伯说,当时去了不少老年人,给他们上课的是一个自称北京某医院的张教授。刚开始时,讲课内容是一些关于老年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后来,就开始推销起一种名为“银红胶囊”的“药”来。张教授说他和老伴的血压有些偏高,需服用这个“药”6—8个月,病就会好。老两口经不住“忽悠”,相信了他的话,花了2490元,买了5大盒。
回到家后,李老伯打开一盒,看过说明书,才知道是保健品,而非药品。老两口吃了一大盒后,一点儿效果都没有,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花了冤枉钱。于是,李老伯来到市消费者协会进行了投诉。
记者在市消费者协会得知,现在有不少老年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遭遇。对此,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遇到推销者提供的各种免费服务,不要轻易相信推销者的宣传,注意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的治疗功效,老年人有病要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到有关部门投诉。
上一篇:父亲们的“保健器械”情结
下一篇:“夏季督查”,在河北省药监局展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