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来源:温州都市报 OEM代加工网
据瑞安市工商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市的保健品市场可谓进入了“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牌和保健产品数不胜数。不久前,该市消保委就保健品消费情况,在该市各社区、商场等消费者聚集区发放“保健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市的保健品市场存在着误导购买、虚假宣传、迷信洋货等问题,需要消费者多多注意,学会分辨。
大部分人买过保健品
该市消保委此次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市民曾买过保健品。接受问卷调查的市民中,有93%的人表示购买过保健品,只有7%的人表示没有购买过。
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在保健品购买支出方面也是较为“大方”,有14%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2000元以上,24%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1000至2000元;46%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500至1000元,还有10%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500元以下。
此次问卷还详细调查了服用保健品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有28%的消费者为婴幼儿购买保健品;有13%的消费者为上学的孩子购买保健品;妇女使用保健品占52%;另有92%人认为使用保健品的主要是老人。在选择保健品功能方面,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改善睡眠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延缓衰老功能,改善记忆功能和抗疲劳功能等。
家住该市飞云镇的谢小姐今年24岁,刚参加工作一年。她说,她也买过保健品,但都是一些维生素之类的,没有购买或服用过高档的保健品。不过,她说过年过节时,家人有买过那种又厚又大、层层包装、放在副食品店卖的礼品装保健品,主要是送礼,自己家里也会收到别人送的这种保健品,一般不自己用,而当礼品转送。
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市民购买保健品主要有三大用途,其中作为礼品赠送他人的占到91%,孝敬长辈和过年过节送礼占大部分;还有一些消费者希望通过服用保健品来改善身体状况。
品牌多、功能多、广告多
眼下的保健品市场可以用“三多”来形容,品牌多、功能多、广告多。一位市民说,不管你在哪里,都能看到保健品的“音容”,打开电视是疲劳轰炸的健脑保健品画面,走在路上是漫天飞舞的养生保健传单、坐在车上广播是连绵不断的增高产品介绍,有时候连上个厕所,还能看到马桶前面的门上贴着男性保健品广告单。
据业内有关人士介绍,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希望能青春常驻。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可观的利润,于是催生了疯狂的保健品市场。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上,市民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保健功能的产品,延缓衰老、改善记忆、补充钙质、抗疲劳、改善睡眠等等。而同一种功能还有很多种牌子,消费者面临着“目不暇接”的选择。
家住该市岭下小区的王小姐有一次去买抗衰老保健品,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她告诉售货员想买抗衰老的产品,结果售货员一下子向她推荐了胶原蛋白、葡萄籽、维生素C等五六种产品。看王小姐犹豫不决,售货员又说:“要不你买另外一个牌子的也行。”说着把她带到另一个售货架前,结果除了牌子、价格和分量有所不同外,其它的几乎一模一样。王小姐买了其中两种,回家上网一查,发现这种产品网上很多,各种各样的牌子都有。
此次问卷调查中,有9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是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单等广告途径了解所要购买的保健品,只有少部分是通过朋友介绍而购买,还有部分消费者是在商家的推荐下购买的。对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有18%的消费者认为是“虚假宣传,夸大功效”,只有7%的消费者认为“真实”,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中间模棱两可的“比较真实”。
炼就“火眼金睛”好识货
消保委工作人员说,其实大多数消费者已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保健品具有一定药物功能,可对治疗疾病起辅助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主要还是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保健品消费市场,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还是迷信洋货、误导购买、虚假宣传等。需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懂得去分辨和自我保护。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仔细阅读标签内容。在商品标签或包装上,应完全根据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内容,标明主要原料、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厂名厂址、使用方法、规格、储藏方法、保质期和注意事项等。
2.必要时进行查证。对保健食品真伪如果有怀疑,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
3.保留购物凭证。切记保留购物发票及保健品包装盒等,万一权益受损可作为投诉依据。
4.不要盲目相信广告。保健品又叫保健食品,顾名思义,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可能医治疾病。
5.认准标记。每个保健食品内外包装上都应有“蓝帽子”标记。
6.辨别批号。在“蓝帽子”下方应标有卫食健字[××××]第××号或国食健字G××××(年号)××××批号,并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5年。
上一篇:“火眼金睛”,识保健品真假
下一篇:“黄金时期”,产后减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