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来源:信息时报 OEM代加工网
虚假广告 骗老人到场买药
前几天,记者接到一位老年消费者朱伯报料,78岁的朱伯向记者投诉,说他曾在报纸上看到对治疗骨关节痛有特效的“X蜡”广告,便按报纸上的电话打过去,电话中,销售员邀请他到广州人民中路某酒楼,称现场将可向医学专家免费咨询骨关节疼痛的防治,还可优惠购买产品,并许诺只要到会均会赠送“骨XX蛋白”作为礼品。朱伯应邀前往,被带进会场坐下后,朱伯忽然发现,会场贴满了“XX绿藻”的巨幅标语,一名销售人员随即过来向他“洗脑”,拼命宣传产品能“治百病”的“神奇功效”,朱伯质问,为何当初说好是卖“X蜡”,现在却又卖另一种,销售人员一脸尴尬后狡辩说,买“X蜡”不如买“XX绿藻”效果好,又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还说是为了老人的切身利益,他们将会推荐最好的产品。活动结束,朱伯一直未见到电话中许诺“X蜡”和“骨XX蛋白”踪影,该公司请来的3名“专家”也一直鼓吹大家购买“XX绿藻”,丝毫未提“X蜡”。“当时来的全是老人,不少人还被说得心甘情愿掏钱购买,挂了“、‘羊头‘却卖‘狗肉’,不明摆是骗老人钱嘛”,朱伯显得生气地说,“骨关节痛的药没问到,倒是被销售员疲劳轰炸了几个钟头,一直骗说有‘骨XX蛋白’把人留下,最后见我不买,他们口气立马恶劣起来。”
老人药托 喝早茶逛公园顺带搞推销
高小姐说,自己小两口平常要上班,周末才能去探望父母,平时父母喜欢跟附近的老人邻居一起喝喝早茶、去公园锻炼。然而,两个月前,高小姐在爸妈家发现,爸妈新买了一个3000多元的保健仪。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两老在喝早茶时认识了一帮退休老人,其中有一个阿婆向大家极力推荐,说有个保健仪疗效特别好,能祛除风湿、降三高,于是两老便被拉过去看货。一看,竟然要3000多元,高妈妈嫌贵,就说没带那么多钱,营销人员却说没关系,可以先付500元,高爸爸耳根软,禁不住劝,就先付了500元,后来还从存折里取出了2000多元的退休金付清了货款。
没想到,拿回家一用,家里电表转得特别厉害,用了两个月,三高也没降下来,后来两老嫌没地方放,又将保健仪送给了亲戚。“我有一点很担心,就是我们做子女的不能干涉老人与老年朋友交往,但不知为什么,老人们凑在一起,对彼此的话特别信任,上周我老妈又被一帮常在一起活动的老姐妹拉去看蜂胶产品,后来我及时发现,才又劝住了没买。”高小姐说。
广告吹水 不信医生治疗信广告承诺
陈小姐告诉记者,最近,61岁的妈妈老说自己视力模糊,看书也看不清楚字迹,眯着眼看不到5分钟就很累了,怀疑自己得了老花,于是,陈小姐陪她去中山大学眼科医院检查。检查完后,医生认为,陈妈妈眼睛功能正常,只是有些微老花,建议戴个老花镜,不需用药。妈妈却觉得戴老花镜很不方便,坚决不肯戴。
一个周日上午,陈小姐回到爸妈家,发现老妈不在,就跟陈爸爸说起这事,陈爸爸才说漏嘴。原来,两个星期前,陈妈妈在邮箱发现了一张广告宣传单,单上说有药能为老人眼部提供营养,对治疗近视、老花眼效果特别好,只要用药,就可以不用戴眼镜,每盒168元,一盒一个疗程,用6个疗程就能为眼部提供充分足的营养,可让视力恢复正常。“我当时就问我爸,老妈是不是出去买药了,我爸才告诉我,老妈听说农林下路某间药房附近有卖,一大早就跑过去看了。我家就在农林下路,于是赶紧下楼去找。”陈小姐说,后来,她找到了那家药房,发现药房将其中一角租给眼部保健品作营销专柜,而陈妈妈正坐在专柜前,聚精会神地在听营销员讲药品疗效,“我在她背后站了足足一分钟,她都没发现。后来我跟她争吵,说都带她去看医生了,怎么连医生都不相信,反而相信广告呢,好说歹说才把她给劝住了。”
无疗效知上当索赔难
专家说,目前老年人保健咨询缺乏正规渠道,辨别力不高的老人抵挡不了强烈的推销攻势
据相关医生透露,他们每年接触的老年病人中,因朋友介绍或看到报纸宣传而购买保健品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患慢性病和晚期肿瘤的病人,很多都购买过市面上各种保健品。医学专家认为,目前老年人保健咨询缺乏正规渠道,加上老人辨别力不高,往往抵挡不了强烈的推销攻势。
广医二院老年病科主任宫雅南告诉记者,慢性病和晚期肿瘤的病人,病到一定程度,用某些药品治疗效果又不太好时,往往“病急乱投医”,见到宣称有特殊“神效”的保健品都想博一博、试一试。因长期被病痛困扰,很多老年病人都愿意花钱高价购买保健品,但服用之后,对疾病又无任何明显改善。
花大钱买“后悔药”
宫主任说,她看诊的病人中,有一个60岁的刘婆婆,患了8年的糖尿病,定期来医院体检。上周,刘婆婆来医院,一检查,血糖不仅反弹,还明显增高,普通正常人的为6毫摩/升,刘婆婆的竟高达12毫摩/升!原来,几个月前,刘婆婆听朋友介绍,买了一种据称可以降血糖的保健品,并听信销售人员的话,停吃了医院之前开的降血糖药,只吃保健品,结果,血糖不仅没降下来,还反弹增高得厉害。刘婆婆后来也后悔莫及,白白花了几千元。
前阵子,广医二院住了个海珠区的退休老干部李博(化名),他有长年的糖尿病史,后来患了结肠癌,在医院做了手术后,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主治医生便让他停止吃糖尿病的药。然而,上两周,一检查,李伯却反复出现低血糖,医生觉得很奇怪,李伯已经停吃降血糖的药一段时间了,照理血糖不可能会反复降低。后来仔细一问,李伯才拿出两袋东西给医生看,说是朋友介绍购买的保健冲剂,对糖尿病特别好,医生一看包装,竟连生产厂家都没有!
保健咨询缺正规渠道
不少子女都说,父母一旦上了年纪,就时常会担心身体机能出问题,一旦身体出现某些变化,老人家就非常紧张,很容易自己对号入座各种疾病,往往越看越像、越看越怕。
一次,林小姐的妈妈手臂上起了几个红点,马上变得很紧张,焦虑地跟女儿说,不知是不是癌变的预兆。后来林小姐带她去医院体检,又没查出任何问题。
一位公司职员小许告诉记者,他爸爸今年63岁,去年,许爸爸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肌肉比右手同一部位相比有些萎缩,使不上力,老人家就很担忧,怕身体有什么问题,后来小许通过朋友找到一位广州某大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带许爸爸去看,医生说没什么大碍,只需吃些营养药就行,许爸爸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有子女也说,他们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医学领域的专家,如果有常设的保健咨询权威机构,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商业机构,只要能为老人们提供固定的科学的保健咨询渠道,他们也不用担心父母会被街头的虚假广告欺骗,也不用担心父母会被“药拖”拉去高价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了。
专家:保健品不能治病
宫主任说,药品有药用价值,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保健品只有辅助调理作用,根本不可能治疗疾病。“一个老人往往身兼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若保健品中加了某些西药成分,跟医院开的药一起服用后,可能产生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指对一种病好对另一种病有副作用,协同作用指药品和保健品中都有西药成分,同时服用药量过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宫主任认为,停了医院开的药吃保健品就更加不科学了,即使保健品有些微疗效,也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都在大打“擦边球”,利用老年人想健康长寿的心理,频频得手,因为这些保健品吃了虽说没什么疗效,但也不至于危及生命,因此,很多手头宽裕的老人们还是愿意购买。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的区庆嘉教授认为,各种保健品如果声称能有效防治各种疾病,肯定是打广告夸大宣传。
区教授说,用一种药治一种病,疗效都不可能达到100%,如抗癌药,能达到30%的治疗成效已经是很不错了。他认为,老人们纷纷掏钱买市面上的保健品,吃了后心理作用远远大于保健品的功效。他建议,老人们不应轻信各种浮夸的广告宣传,只要保持心情愉快、均衡饮食,再加上适当运动,就可以使身体变得健康,不需过多食用保健品。
律师:寻求赔偿取证困难
广州某律师事务所肖律师说,当前老年人保健品推销局面混乱,很多营销公司将保健品疗效吹得“神乎其神”,其中有很大水分,有欺骗、误导消费者之嫌,属于消费欺诈范畴。如果被证实是虚假宣传,广告发布人、广告组等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若是消费者购买了某种保健品,吃了后并无达到其当初广告宣传中的疗效,营销单位应负民事责任,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
但肖律师认为,很多保健品营销公司往往利用法律空子,一开始就做好了风险规避,消费者若想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赔偿,面临取证困难的现状,还可能要花费很大成本,因此,很多消费者试了产品,即使无效,也就搁置一旁。肖律师提醒市民,对于保健品推销应当警惕消费欺诈,消费者在准备消费时,应对该商品或服务以及经营者的详细情况进行辨认。如果进行了消费,应要求出具正规的票据,并妥善保留。对于保健品营销,不要轻信广告传单或所谓的“老顾客”现身说法,而是要“擦亮双眼”,警防消费陷阱,以免损害自身利益。
记者手记 日前,记者在亲身体验这些名目繁多的老人保健推销会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大多都注明着“老少皆宜”,而当销售人员看到有年轻人光临时,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待老人的那种特有的热情,反而是一脸的警惕。为了吸引更多的老人加入他们的“保健”行列,他们除了不惜血本在高档酒店免费招待“早茶”之外,还可以免费招待外出旅游。做足了这些“硬件”的同时,他们也在做足“软件”,年轻销售代表们可以耐心地听听老人的烦恼,拉拉家常,还可以“眼噙热泪”地为老妈妈咏唱《烛光里的妈妈》,做完“功课”之后,他们会不失时机把一张张“包治百病”保健品宣传单塞到老人的手上,在亲情感召下,老人们慢慢把腰包里的钱如数捧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营销手段的高明。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他们产品的手续、营业执照应有尽有,果真让工商部门查起来,还真找不到“机会”,但是这些产品是否如他们如簧之巧舌所说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也许只有吃过这些保健品的老人才更为清楚。记者质疑:如果夸大产品的功效,误导消费者,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欺骗。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该管一管。
保健品推销五大陷阱
1、以“免费义诊”引老人上钩
一些保健品营销商组织到社区、公园等处开展“免费检测”,如免费为老人测量高血压等,一检查,就说是血压增高,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进而推销产品。
2、邀老人免费旅游搞推销
一些保健营销公司不知从何处得知老人电话,打电话到老人家,邀请老人免费参加旅游,借机在旅游途中为产品做宣传,竭力向老人推销保健品。
3、借赠药之名行推销之实
部分保健品公司邀请老人致营销会场,许以赠送某种药品为诱饵,诱惑老年人掏钱购买保健品,然而,其所赠“药品”好坏难辨,能否安全用药难以保障。
4、“免费抽奖”诱老人消费
一些保健品公司会定期组织营销活动,之前会告知老人可参加“免费抽奖”,奖品丰富,将老年人邀请至营销会场,活动过程中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5、标榜“高科技”吸引老人
营销人员常称自己保健品获多种国际认证、或是国外进口高科技产品,大打“高科技”旗号,劝说老人购买商品肯定物超所值,吸引老年人花高价消费。
保健品这样吃
1.吃保健品前应咨询专科医生,不要自行服用,若经过专科医生认可,可适当服用一些保健品进行辅助治疗;
2.因我国目前还未设有供老人保健咨询的专门机构,有些社区医疗设有保健门诊,可以去那咨询;
3.多参加医院、正规医疗系统组织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专题讲座的宣教活动。
上一篇:保健品的销售话术和售后服务话术
下一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