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来源:山西新闻网 OEM代加工网
名医检查是幌子
80岁的聂老师,近年来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特别注意保健、养生,但她没料到,一次她应邀去接受名医检查,结果还是推销保健品。
6月的一天,聂老师接到电话,说是某军医大的专家来省城免费为病人做检查。当时她很认真地问是否卖保健品,电话中对方说只做检查,并声称有人给她去送体检卡。
送体检卡的人来了后,聂老师问:“到底卖不卖保健品?”年轻人支支吾吾地说:“买不买在你,只要你去就行,我这也是任务。”看着小伙子难为情的样子,她答应了。
聂老师到了活动地点,有人引导她先听了讲座,随后进行了手指采血检测。医生说:“你有血管狭窄,血脂高,还有一些其他问题。”这时旁边的人说:“我们的保健品可以治你的病。”聂老师说没带那么多钱。工作人员说,那就先买一盒,今天有活动可以赠眼霜。无奈之下,聂老师只好买了一盒声称能治病的保健品。
生活中,像聂老师一样,奔着健康检查去了,却被忽悠购买了保健品的人不在少数。
目前,保健品市场十分混乱,一些经销商不是以专家检查为由头,就是说他们的保健品可以治病。有的人信以为真,以保健品代替药物,导致病情加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国176家保健品店调查发现,96%以上的保健品店销售的产品存在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的现象。
天上不会掉“馅饼”
2009年4月初,戴女士参加了某农科院“长治硒工作站”返本销售的促销活动,即一次性购买该工作站销售的各类产品满8000元,从第二个月起每月向客户返还800元现金,连续返还10个月。戴女士购买了康必硒粉等保健品,3个月后就不返现金了,以其他产品替代。因服用效果不好,她提出了退货。销售人员同意并承诺由他们代销产品后,给她退货款。一年多过去了,戴女士的钱至今也没要回。
退休多年的李先生喜欢去公园散步,一次和人聊天时,对方推荐他服用一种保健品,不但降血压,而且对心脑血管有好处。说着这人还记下了李先生的电话和住址,第二天就给他送去了免费试用品,还说有优惠的买赠活动。在其热情介绍下,李先生花3000多元买了一箱××口服液。喝了半个多月,李先生并没有明显感觉,他老伴服用后,胃胀、血糖降低,半夜难受得无法入睡。
记者了解到,一些保健品销售商以免费为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如赠药、免费试用、免费出游、免费抽奖;有的还打着高科技产品的旗号骗取老年人的信任;有的在社区开展所谓“名医义诊”,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医生,免费进行血压、血脂和钙缺乏等常规检查,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忽悠老年人购买和服用保健品。还有的在酒店开展所谓的专家讲座,在公园采用会员制促销,套取老人的电话,经常嘘寒问暖,更有甚者,一些上门推销产品的人干脆认老年人为干妈干爹,熟悉后,设置感情“陷阱”让老人上当。
盲目服用不可取
随着保健品市场的发展,保健品种类日渐增多,人们在选择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应如何选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的人服用保健品时不咨询医生,有50%的人不知道服用保健品不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郑文霞说,保健品的功效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神奇,有些保健食品,对人体会起到一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迷信和依赖保健品。无论是维生素还是蛋白质,对人体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在常规食物中就含有这些成分。就多数营养成分来说,只要摄取量足够就可以了,额外地补充不会带来更多好处。而摄取足够的量,通过合理的常规饮食就可以达到。郑文霞强调,最好的保健方式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长期从事保健工作的郭大夫说,在选择保健品时,应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所患疾病来选用,身体虚弱和患病的人应咨询医生,而不是跟着广告宣传跑。例如:人参有升压作用,应慎用于高血压患者;核酸因代谢产生尿酸,肥胖症、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因这些人很可能已有尿酸升高,再吃核酸易诱发痛风;已有肾损害的人不宜服蛋白粉及微量元素,否则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在选择保健品时,应提高鉴别力,理智地选择合格的保健品。保健食品一律以“×食健字”批准文号,带有蓝帽标识,在选用时要看清批号和标识,切不可把保健食品当药物使用。(漫画制图:薛海鸥)
下一篇:保健品商“挂羊头卖狗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