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自检重定行规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财经时报 OEM代加工网
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的道路可能出现重大变化:保健品在面市前将经历为期三个月的临床对照实验
本报记者刘腾
6月15日,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下简称学会)邀请记者参加其专家委员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学会的核心——十几位医学、药学领域著名的院士第一次在舆论面前整体亮相,这表明,面对行业信誉江河日下的现实,中国保健品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让外人感到惊喜的阶段——利用权威医学机构的声誉,来对真正优质的保健品做出担保。
观察人士指,通过这次会议,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的道路可能出现重大变化:保健品在面市前将经历为期三个月的临床对照实验。
当然,这还得厂家自愿。而此前,中国只有药品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保健品中只有改善性功能的保健食品才有经过三甲医院临床检验的必要。
现在,学会将召集自己的专家资源,对自愿接受检验的保健品企业进行科学测评,出具权威评价论文,以实验数据话事。
行业危机
中国保健品标准的混乱在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当三株集团生产出口服液时,一些科学家称它为“微生态学的突破”,而转瞬之间,更多的科学家则说其中根本不可能有活菌种;珍奥核酸更是扑朔迷离,先是有专家质疑人体是否有补核酸的必要,但最终直到卫生部为这种功能食品定义为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并写在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对珍奥核酸的负面议论才得以平息——什么才是保健品行业客观的标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才开始接触到一种叫做“保健品”的东西。但到80年代中后期,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以后,保健品开始了大跃进。1993年到1995年,全国保健品年销售额增加了12倍,保健品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1994年中国的电视广告中,保健品广告占了18%。
然而,全行业的大滑坡随后即至。保健科技学会副会长贾亚光指出,由于保健品投资见效快,大批企业跟风,市场上鱼龙混杂,最终使该行业在天花乱坠的宣传和媒体曝光中,失去市场。
问题之一是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之二是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保健品对手之间相互攻击、挖短,严重威胁全行业的生存;之三是质量问题,短期行为造成保健品行业短期投资,企业收回成本就在那么一两年,因而对产品的质量、管理等关键问题漠不关心,产品推出后质量直线下降。
保健品产业的迅速衰落,媒体“功不可没”。1994年的鳖精大战中,央视对“诺大的养鳖池只有一只鳖”的报道,使整个鳖精市场从此销声匿迹。而南方某媒体刊发的对人体补充核酸的报道,引发了业界对此广泛的争论,生产厂家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销量由此大幅滑落。
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保健品厂家一定程度上与媒体的对立。一家保健品企业负责人公开说:“现在我们厂家对南方一家报纸的记者是‘人人喊打’。”
有无存在必要?
2000年年底,在中国保健品企业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只占1.45%,而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却占41.39%,不足10万元的作坊占12.5%。保健品企业的规模在萎缩,60%以上“亚死亡”,30%的企业“亚健康”。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保健品行业?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保健品产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美国政府曾对公民的饮食习惯进行过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人有平时食用保健品的习惯,而这个习惯被认为是有利于减少联邦政府医疗方面的开支。于是,美国在1994年将有关确立保健品地位的重要条文写进法律。最终证明此举使国家的医疗开支减少了百分之十几。
现在,美国的保健品行业相当繁荣。专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的不介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于保健品只像食品一样检查安全性,其他的概不过问。而保健品的功能是什么,则是由大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去做实验,提供科学论文,再向大众公布。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WTO,中国在药品制造上很难与国外企业对抗,有医药界人士指出,在国际上中国能竞争的,只有中药保健品这个领域。如果对生产保健品的厂家只打击而不是爱护,将是“自毁长城”。
出路只能是自救
1996年6月1日卫生部颁布实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来,中国健康产业开始向法制化转变。
保健品“药<健>”字批号被取消,一律转为“食<健>”字,卫生部还为保健食品特别确定了12条功能范围,这个功能范围最后增加到24条。此举加强了对保健品混乱市场的统一管理,使一些想打着“药”的旗号非法牟利的厂商失去了可乘之机。
但是,卫生部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市场应该正常运行的框架,对于保健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不能从内部得以解决。作为政府机关,卫生部承担的任务很多,也没有精力对保健品推出后的质量管理进行长期跟踪。卫生部对保健品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进行规定的审查后发给有关批号。
一种观点应运而生:保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是自身进入的门槛太低,如果增高行业进入的门槛,对保健品进行一系列类似药品这样的严格实验,合格者发给批号,严格筛选之后,保健品行业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一观点被专家否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秘书长朱康年说,保健食品拿到的是“食<健>”字批文,本质上是食品,而食品根本上不能等同于药品。现在西方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已经分得过细,这导致西方医学只能从局部上给人以治疗,公认缺陷明显。但是,保健品,尤其是基于中医原理的保健品,目的是从宏观上对人体进行调控,这正是保健品的特点。因此,保健品就应当开口宽,门槛低。
保健品产业的劫难如果不能通过卫生部的外部标准来获得圆满解决,出路只能是自救。
支持者反对者争夺同一把剑
“保健品行业走到这一步,是进行自救,说白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朱康年说,“其他方面卫生部没有精力做的,像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测,我们来做,并出具结果。”朱康年进一步解释。
保健科技学会要通过其专家委员会对保健品进行效果上的科学评定,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保健品企业都接受这种挑战。
保健品企业愿意给自己戴上这个“紧箍咒”吗?“我们的目的是对于保健品这个产业要让科学自己来说话,即使是专家讲话也不能随便说,要出示充分的依据。这种自律行为不可能所有企业都愿意接受,但是产品有真正科技含量的企业是会迎接挑战的。”朱康年说。
有意思的是,当初媒体斥保健品为“伪科学”、“虚假宣传”,使用的武器也正是科学。现在,它依然是行业“自救”的武器。保健品业显见是走到一种不能再退的境地了。
目前,这个重整行业信誉的妙方,已得到了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天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保健品企业的响应。
“你看,我现在成了保健品行业最受欢迎的人了。”朱康年带着几分自豪,又略带着几分无奈地说。
(OEM代加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