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对话人士:
康平:省卫生厅新闻办主任、省卫生厅健教所原所长
刘菊英:中国医师协会营养专家委员会特约专家、省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湘雅医院营养科主任
陈其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张志国: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教授
张弛: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分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神医”张悟本“征服”了许多热爱养生的人们,他的一些养生观点甚至成为大家平日的健康指南。令人尴尬的是,张悟本很快被打回原形:身份、学历都被证实是假的,观点被证明是“伪养生”学。
从芒硝治病的胡万林、卖汤锅的刘太医,到“排毒教父”林光常,再到原形毕露的张悟本。这些年,养生“神医”可没少见,却都一一被证伪。很多人在得知张悟本真实面目后陷入迷茫:究竟该如何对待养生?如何养生?该信谁?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卫生厅相关人士和几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养生专家。他们一致认为,重视养生很有必要,但要学会科学养生,而不是盲目养生。
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概念 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养生?
康平:养生确实很重要。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维护健康的重要,提出了“养生”、“护生”等一系列概念及养护的方法,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养生。
张悟本事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科学的养生知识普及却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一个典型范本,折射出的是养生知识普及的严重不足。各医疗单位,尤其是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更多地普及养生知识,不使张悟本之流有误导大众的空间。从事医卫专业的人员要坚决摒弃“水平不高的人才搞科普”的不正确观念,走出学术殿堂,走向社会大众,肩负起科普的责任。
张志国:张悟本垮了,不要认为就不要养生了,绿豆就不能吃了,养生并没有错,不能因噎废食。张悟本的谬误,就是把绿豆、茄子这些可以养生的食品说成了万能。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是万能的。而且,养生包括了饮食、起居、心情、锻炼等很多方面,饮食调理仅是其中之一。
刘菊英:养生不是治病。虽然对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单靠养生,单纯依靠饮食调节,是不能完全彻底替代疾病的治疗的。张悟本之类的“神医”,根本不是“医”,其传达的养生办法根本不可能治病。从另一个角度讲,养生又与预防疾病、辅助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病的产生,与人们的饮食和行为方式有关,注意保持科学的饮食和行为方式,疾病就可以减少;治疗疾病时注重从饮食和行为方式上来配合,就会相得益彰,更有利于人体的康复。
张弛:养生是一个针对大众的概念,而治病则是针对个体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得了病,必须要在专业的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对症治疗。此外,养生是传统中医的概念,西医里没有这个提法,但道理是共通的。其实,养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得了病,如不少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急剧上升,2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已达到9.7%。注意调理生活方式,这些病70%至80%可以预防。
张菊英: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概念。经常有家长来找我,问:我小孩子要高考了,你给我指导一下该怎么注意营养?这样子可能会有效果,但效果和长期注意养生不可同日而语,我就经常这样说,你高一、高二的时候为什么不来?初中的时候为什么不来?从幼儿园就要开始注意养生。现在一般正规幼儿园都有营养师给小朋友算热量,保障营养均衡。
陈其华:对一些保健品要有正确的认识。保健品是一种介于药物和普通食品之间的产品,正确地使用,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但如果使用不良,反而有害。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体体质的不同,正确地选用。不能轻信其宣传,这类产品的宣传不少夸大了功效,好像包治百病似的,给人以误导。
应在专业营养医生那里得到科学指导,不要自己到处搜些知识胡乱尝试 问:获取科学养生知识的渠道在哪里?
张弛:道听途说的知识不可靠。有些人对养生太痴迷了,听到一种偏方,就照着实践。偏方也许对某些人有效,但针对另外一个人,就不一定有效了,也许适得其反。
张菊英:找医生是最正确的指导养生的渠道。一个人没有患病,也应该来找医生,进行营养咨询,在专业的营养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而不是自己支离破碎地到处搜些知识胡乱地尝试;一个人如果有病了,就一定要找医生,在看其他病的同时,来找营养科医生,从饮食中辅助治疗。美国人看了病之后,一定会同时看营养科。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没病了就一定不来医院;有病了也极少看营养科。
很多人十分热爱养生,但还没有认识到这条正道,因此走上了邪道,去找张悟本,张悟本一个搞伪养生的人的挂号费居然涨到2000多元,接诊排到了2012年。你看我们湘雅医院,正规大医院吧,挂一个营养科的号几元钱,其他所有科室挂号都要排队,唯独到我们营养科不要。这不是怪事吗?
另一个正确渠道就是教育机构。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科书上说的,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其他的书要慎重对待。现在各种各样的书很多,有的书由于受到利益主体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甚至一些歪理邪说也出版了。林光常有《无毒一身轻》、《排毒餐》,刘太医有《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家生》,张悟本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当然,这些书是伪养生学的极致,但介于科学的养生与伪养生之间的模糊认识又有多少呢?
凡听到耸人听闻的话时一定要特别慎重,不要轻信。林光常讲“牛奶是小牛吃的,不是人吃的”,这颠覆了一个产业,也颠覆了教科书。要打破教科书上的观点,需要有足够的证据,他有吗?目前还没人有。
康平:卫生系统健康教育部门应是最权威、老百姓最信得过的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职能机构。多年来,我省各级健教部门在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曾组织省内知名的权威专家们编写《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组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伍汉文教授等一批知名教授积极参加科普工作。非典期间和人禽流感、
甲流肆虐时期,湘雅医院呼吸科主任胡成平教授等专家开展的一系列科普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健康教育宣传,是出于公益的,是权威的、可信的,同时也是应该加强的。
张志国:养生知识多如牛毛,普通百姓无从辨识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看3份专业报纸,一份是《健康报》,一份是《中医药报》,一份是《大众卫生报》。
吃东西,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问:该吃什么?如何吃?
张菊英:养生讲究的是一个时间段里的营养的多样化和均衡。有的人极度地注重养生,早餐要做好几样,中餐要做好几样,晚餐又要做好几样,各餐菜色又都不同,这样养生,效果当然是好些,但太辛苦了,难于坚持,精神上也不自由。我们一般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一周之内讲究营养的多样化和均衡就可以了。这餐忍不住吃多了,下餐少吃些就可以了;这餐吃白菜,下餐吃萝卜,也是一样的,不一定每餐都要萝卜白菜一起上。
有些食物是相克的,搭配在一起不好,这要问医生,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不要担心多样化有什么不好。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不要轻信。
营养不均衡是个突出问题。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富贵病”越来越多,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包括癌症越来越年轻化,30至40岁的人都得了。这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要“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别太贪吃,多运动。绝大部分人的肥胖与家庭有关,全家人一起吃饭,口味重,适应了高脂高盐,得的病也一样。
张志国:吃东西,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绿豆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食用前也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及小孩多脾胃虚弱、肠胃虚寒,长期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腹泻。妇女经产期要吃温性食品,绿豆吃多了就会适得其反。二是要因病而异。如风热感冒,吃了绿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风寒或胃肠感冒,吃了就会加重病情。三是要因时制宜,夏秋宜多吃绿豆,冬春多吃了意义不大。四是要因地而异,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故南方人吃绿豆的时间要比北方人长。
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种,常用的500多种,其中,卫生部公布的可以药食两用的品种有87种,但这些东西都是不能长期胡乱吃的。具体如何,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药食两用品种的性质对号入座,如自己把握不准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时,一定要咨询中医大夫。再好的东西,也不能长期无限量地吃。不要听到一个东西好,就都去买,以至林光常讲地瓜好,就都去买地瓜;张悟本讲绿豆好,绿豆都涨价了。这是个误区。过犹不及嘛,真理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误。
陈其华:现在青少年性发育的时间越来越早,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饮食,特别是一些饮料的不正确食用是重要的一个原因。现在一些饮料名字吓人,什么“太空”、“宇宙”、“超人”之类,不少的饮料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添加了一些化学物质,长期饮用容易导致性早熟,青少年要尽量少吃或不吃。一些参、茸补品及壮阳的保健酒之类的,成年男子吃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长期食用有害。
张弛:知易行难,养生,关键是落实,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