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逐渐发现,完成创业和原始积累的中小食品企业,最缺乏的仍然是营销人才,尤其是高级营销管理人才。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情,为什么市场做起来了,却缺乏营销上的领军人物?难道企业的营销业绩是天上掉下来的?
时势造物。绝大多数中小食品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天时”。食品行业容量大、发展快,只要中小食品企业的老板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和悟性,让自己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操作能够紧跟龙头企业不掉队,企业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能够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再深入考察一下,我们还能发现,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食品企业,要么老板热衷于行业协会的活动,并从中获取经营企业的先进经验;要么这些企业的背后有咨询人员出没。
简单地说,过去的食品行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可以没有营销副总的时代。老板可以取代营销副总,咨询人员也可以替代营销副总。
到了今天,如果仍然没有营销副总,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它起码说明企业没有培养营销人才的能力,同时也说明企业功能不健全。你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没有合格营销副总的企业会有合格的其他系统的高级管理人才……尽管企业可以宣称缺乏的只是营销副总。
营销人才为何难以晋身成高管
本文不打算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培养营销副总,主要探讨能够将企业业绩做出来的营销团队,其中的佼佼者为什么难以晋身高级管理阶层?归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障碍。
对职业生涯缺乏透彻理解。因为对职业生涯缺乏透彻理解,无法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王先生是某食品企业的总经理,也是方便面行业最年轻的总经理。他在康师傅曾经有很丰厚的待遇,但考虑到发展问题,他选择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方便面企业任区域主管。这一选择,不仅使待遇降低,连职务也同时降低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在区域主管这个位置上,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能够在这个连销售部经理岗位都不存在的企业,直接走向管理高层,最低限度也能够管理这个企业的营销。
阴差阳错,他没有能够进入这个企业的主体销售区域。因此,他没有做出显著的成绩,尽管老板很欣赏他,但也没有受到重用。以他当时的年龄和影响力,还不足以说服企业按照他的想法调整营销战略,当然也就很难在企业主体市场之外开发出新的主体市场。同时,更令他失望的是,老板对营销副总已有属意之人。他又选择了离开,到某企业从事企划工作。
某企业是一个十分重视企划工作的企业。但由于该企业处于乡村,当时还没有建立吸收外部人才的机制,于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王先生很快受到老板赏识。短短几年后,王先生迅速从企业总监晋升到营销副总,随后,晋升为企业总经理。
营销人员面临着收入最大化和个人发展最大化的选择。绝大多数营销人员会为了差别很小的收入,放弃个人发展机会。比如有些极有前途的营销人员,会因为收入问题辗转在不同企业,尽管在职业生涯的路途中捡了不少“碎银子”,但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每个人员都有一个职业发展问题,如果不努力达到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点,就过分地关注收入问题,那么,永远都难以实现收入最大化。这也是一个战略问题,只不过是个人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们统计了若干个业绩优秀的中小食品企业的优秀营销人员发展状况后发现,那些关注个人收入的人员,事实上收入并没有得到保障,而且为了收入流动越频繁,收入越没有保障,并且这些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都定格在了若干年前。
毫无疑问,为了拿到更高收入,必须做出更高业绩,他们只能选择自己能够把握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只是能力的输出,但由于从来不去干自己还不熟悉的、更高级别的工作,比如推广升级产品,比如从做市场开发到做市场,从做销量到做网络,从销量到做市场增长,总之,只踢“头三脚”。这样,根本没有新能力的输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自然会“未老先衰”,早早终止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一个营销人员的一生,是由一个个职业坎级形成的,不一往无前地越过这些坎级,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在某个坎级挖掘潜力,自然会毁掉自己的前程。
对个人进步路径缺乏透彻理解
一个营销人员,在职业开始之初,主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比如接受事物快、聪明、应变能力强、专业基础等等。但到了中后期,则主要是限制自己的“先天性不足”,比如诚信问题、心胸问题、企业观念问题、团队意识问题、利己与利他问题。想向管理阶层跨越,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当你只是一个营销人员时,你也许能够主要关注自己利益。当你成为一个管理人员时,你就必须关注组织利益和团队利益,你必须对组织承担责任同时对下属,也就是你的团队承担责任,只有在你能够同时承担起对上对下两方面责任时,你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一个把团队、组织利益放在一边的人员,就不可能在管理岗位上做出成绩,更不用说稳住位置和继续晋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