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皇帝亲耕的启示
成语“一亩三分地”比喻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甚至作为利己主义的代名词。那么,“一亩三分地”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满族原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644 年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分乘龙车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试“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它用。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皇帝的亲耕是一种仪式,称为籍田礼,指皇帝在特定的地方模拟耕田。皇帝的亲耕自古有之,但属清朝最为勤勉。据学者统计,清代各朝皇帝,在位260多年,共祭先农和亲耕240多次。其中像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来此亲耕和观耕达到了五十八次。
黄仁宇先生在他著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万历皇帝的亲耕仪式。仪式如同演戏,有导演,有群众演员,有主角。
在“亲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并召集大兴、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牵牛,耆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包括粪箕净桶,作务农之状,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龙,全部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耆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3次,就完成了亲耕的任务。耕毕后,他安坐在帐幕下观看以户部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是播种。播种覆土完毕,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丰登。此时,百官就向他山呼万岁,致以热烈祝贺。
皇帝亲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以身作则,为敦促老百姓下地干活,以保证来年的收成。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许多行为都具有象征意义,亲耕更是如此,尽管皇帝只是做做样子,用现在的话叫做秀,但做秀有做秀的意义,有做秀的好处,不能刚有务实主义,没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不管国家也好,企业也好,都少不了形式主义的活动。在企业,一些形式的东西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领导者,也需要一些形式上的管理去管理部属,去关怀部属,去影响团队成员。同时,通过一种形式管理,在部属面前展示一种亲和的力量。
形式也是一种力量
皇帝的亲耕仪式既然延续了二千多年,固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仪式告诉臣民,最高领导对农业非常重视,希望大家也重视农业生产,勤为耕作,确保农业丰收。同时,也通过此举告诉臣民,皇帝愿意和臣民一道,同甘共苦,把国家建设好,让人民丰衣足食。连皇帝都亲自耕作,难道你还不想耕种?所以,这种象征意义也具有激励和鞭策作用。如今国家主席在植树节,植一棵树,铲几铲泥土,浇几滴水,其道理也一样,通过最高领导的参与和“做秀”唤起人民积极从事这些有益的活动。
在其他的组织中,领导者的这种象征性活动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能增加部属对领导者的信任和敬畏,从而激发内心的动力,推进和加速组织目标的完成。
在二战期间,一个寒冷、阴雨连绵的下午,巴顿遇到一群士兵正在修理一辆被敌人炮火打坏的坦克。由于通往前线的道路太拥挤,这辆坦克已被拖到道路外十码处。见此情景,巴顿命令他的司机立即停车,他从车上跳下来,走到失去战斗力的坦克旁边。他围着坦克前后地看了一遍,随后竟爬进了坦克底下去。两名正在修理坦克的机械师看见在泥浆中闪闪发亮的银星,十分惊讶和敬畏。他们刚想向将军报告并致谢,却被巴顿用手势阻止了。巴顿一边专注地看着机械师的修理动作,一边不时地为机械师递上所需要的工具。他的眼神的和动作都在传递着对他们的信任和关心……
据巴顿这次视察的那个师的副师长说,巴顿在坦克下面足足待了二十五分钟。当巴顿回到吉普车上时,浑身都是稀泥和油垢。他的副官问他:“长官,坦克哪儿出了毛病?”巴顿回答说:“不知道。但我确信,整个师马上就会传遍我曾爬在泥水里修理坦克。”
上一篇:我国的医疗健康管理研究期待关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