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8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我们一直相信,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工厂。”3月29日,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4场上,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涂高坤多次提及衣食住行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重新回到聚光灯下。
时间回溯到改革开放之初,从来料、来样加工起步,“岭南衣”为广东制造业挣下了第一份“家底”。时至今日,纺织服装仍在二十大战略性产业中占据一席。
但随着产业调整,政策重心滑向新兴产业。纺织服装品牌孱弱、企业小而散的沉疴未消,又添了用工不足、产业链流失的新恙。自2015年起,广东规上企业服装产量经历了长期而快速的下跌,至2022年仅余35.2亿件,比之七年前近乎“腰斩”,纺织服装业增加值亦同比下降了9.5%。
而在广东的规划中,纺织服装本应勾勒出一条J型曲线,到今年年底,产业营收将达到5000亿元;明年,这一数据还将冲击7000亿元,并在2027年实现翻番。
这从侧面反映了,广东对服装产业仍饱含期待,政策关注又有回笼之势。
梳理发现,过去两年,省级层面围绕该产业已印发了至少五份文件,广州、深圳、清远、东莞、汕头等地市均出台过针对性的扶持。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为何仍要关注传统产业?纺织服装这份家底又要如何撕掉“夕阳产业”标签?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陈韶通解释,这一产业规模庞大,是全省尤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绝不可能“简单退出”;换言之,纺织服装身后拖着“三驾马车”,在广东的外贸、消费和投资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集群“修补”计划
产业重振的支点,常常蕴藏于其固有优势中。
“广东的服装产业,强在完善的集群与产业链。”陈韶通直言。
番禺江南村西玫制衣厂老板陈牧(化名)口述,接订单后,乘地铁前往海珠布匹市场进料,单程仅要半个多小时,当天即可开工;几天后,制好的成衣将装上小货车,集散至分布在周边三水、肇庆的仓储厂房,一桩生意就这样“极速”完成。
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江南村,大大小小的厂房却分布了近千家。中央广场的信息栏、建筑的内外墙面上,贴满花花绿绿的招租、招工、尾货回收广告;一栋四层小楼可能就集齐了压折、缩水定型、针织等环节的厂家,上下楼、左右邻拼起了一条全产业链……工人、厂房、原料和客户都能在这里迅速获取。
而江南村不过是广东纺织服装集群的冰山一角。从珠三角到粤东西北,广东已形成29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贡献了全省纺织工业经济总量的80%。它们既是各自地域的支柱产业,又通过错位布局,集齐了婚纱、牛仔、内衣等十几大类。
但集群中亦含隐忧。一方面,关键环节仍存在“缺链”问题。以面辅料为例,目前国内企业提供的面料仍以中低档为主,全国范围内,每年用于从国外进口面料的花销有约60亿元,部分男装所需的顶级面料进口比例更是达到80%以上。
另一方面,人力成本与地价上涨带来的产业转移已席卷广东服装业,尤其是集群中的生产环节已悄然向湖南、广西等周边省份以及东南亚地区迁移。不少中小制衣厂对此忧心忡忡,陈牧认为,长此以往,产业链必会受到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修补”集群漏洞缺环成为重振产业的首要举措。
近期广东省释放的政策中,“集群”始终是高频词。日前,广东工信厅《开展“穿粤时尚潮服荟”打造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再次强调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提出将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定点联系机制,协调解决“链主”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问题。
在此背景下,各地集群也纷纷制定了“补链”计划。例如,汕头澄海区计划完善集群原本欠缺的毛织服装原辅料市场,并通过产业联盟优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博罗县园洲镇则已着手筹建行业数据库,以促进集群补齐供应链体系……
品牌跃迁来日方长
过去多年,番禺见证了一众品牌的成名路:从外贸代工做起的汇美时尚集团,后逐渐向电商拓展,培育淘品牌,孵化出“茵曼”等IP,如今一条马面裙就能卖出几千块;比音勒芬则是从成立之初就切入了高尔夫服饰这个极为小众的市场,以此为起点逐步在国内中高端男装品牌中站稳了脚跟……
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养育品牌仍是一场难见回报的博弈。
春节前夕,陈牧坐在厂房里核账。过去一年,不景气的外贸波及了他的小厂子;由于过多依存加工贸易,工厂收入与订单量上下波动极大。
早几年前,陈牧也动过转型的心思,招揽了一批设计师,打算从生产向两端延伸,逐步培育出品牌。然而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小工厂很快收不抵支。面对一路下滑的投资回报比,他只得将开销大的设计环节砍了去,重新走上“短平快”的老路。
陈韶通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目前来看,广东的服装厂仍然‘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品牌培育尚且来日方长。”在他看来,孱弱的品牌使整个服装产业仍蛰伏于价值链中低端,并严重依赖外贸订单,产业抗风险能力仍待提升。
因此,近年来,政策的另一个聚焦点在品牌。从2022年的“粤造粤强,粤贸全球”广货促消费行动,到去年的“数字三品”行动,再到日前的“穿粤时尚潮服荟”,广东一边加大对本土品牌的扶持,一边从消费层面为品牌寻找销路出口。
品牌培育与价值链升级的另一个维度,是高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据悉,全省共有54所职业院校开设有服装及关联专业,奠定下了丰厚的人才基础;目前,相关人才的培养还在进一步走向更紧密的产教融合。
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就是一项典型案例。“每年,协会会拿出200多万支持活动筹备。”陈韶通介绍,该时装周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成为他们离开学校、进入行业的一场衔接,“活动每每集聚大量企业、人才资源,我们一手抓成果交易,另一手抓产业人才对接,使毕业生同产业链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已同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合署办公,仅前者全省在册设计师已达14万名,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亦见证了行业价值链的升迁。
“穿点成线”式数字化转型
同其他传统制造业如出一辙,广东服装产业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招工困境。
在潮州婚纱产业集群,工人平均年龄已到40岁以上,一些工厂甚至有大量55-60岁用工。广州番禺一位不愿具名的制衣厂老板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其厂子里最年轻的工人也有38岁,且用工流动性极高,“旺季的时候厂里能有二三十个人,淡季可能就剩下七八人,年轻工人青黄不接”。
另一方面,随着电商崛起,产业节奏持续调快,迎合快时尚之下的消费需求,小单快反、定制化生产成为主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在新时代里举步维艰。
数字化成为转型的关键。而集群为转型提供了从逐个击破到穿点成线的优势抓手。随着转型需求的爆发,一批新角色已经被催生出来——数字化服务平台正扮演起串联集群的重要角色。
以致景科技为例,其“天工选款平台”搭建了从设计到交付的云端协同生态,提供了从流行趋势研判、设计打版、面辅料采购、大货生产到仓配物流的一站式服务,使服装企业跟得上“小单快反、以需定产”的新节奏。
“未来,转型的抓手一定在集群。”致景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亚平透露,企业已同清远市、海珠区签署协议,各方将共建广清“现代轻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Shein为代表的品牌巨头是集群转型的另一牵头者。
通过一套MES系统,希音与其供应商间已双向打通;它将订单层层分派下去,从印花到剪裁的每一环节都有多方承接,灵活柔性的快反作业由此实现。据悉,仅南村镇便有数百厂家链入其供应链群落,“希音村”成为集群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陈韶通看来,Shein带给集群最关键的影响,便在于驱动产业数字化能力加速提升,“鉴于小微企业占绝对主体,若非希音,产业转型进程还会迟滞很多”。
他进一步提出,在转型的过程中,协会应当在凝聚、对接资源上担起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制定标准、遴选服务商。
此外,他也期望政府能够有偿购买相关服务或为企业提供一定补贴。在《开展“穿粤时尚潮服荟”打造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中,“综合性+特色型+专业性”平台赋能体系、纺织服装行业知识中心、数字化平台供应商库等创新举措也已提出,预计数字化资源对接、落地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灵芝大健康产业新型消费风生水起
下一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