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8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约30年前,许村的提花机织出过欧式、美式的窗帘布花纹;而现在,这些机器织出中国传统图案。
随手点开一个汉服直播间,主播正卖力地推销着大红色马面裙,裙摆上的玄鸟、祥云图案是卖点之一。临近春节,大红色的马面裙款式销量尤其好,很多尺码刚上架就一售而空。
同一时间,浙江海宁一个名叫许村的小镇里,几百台大剑杆提花机在轰鸣。厂房里,提花机放置在举架8米的空间中,上万根丝线依照设定好的程序不断上下摆动,图案在织机上慢慢显出眉目:金色的玄鸟踏着蓝色的祥云,附在红色的布料上——正是汉服主播介绍的那一款抢手面料。
提花,是纺织物以经线、纬线交错组成凹凸花纹,也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织造技术。由于技术复杂,即使用上1分钟300梭的提花机,有提花图案的部分要3分钟才能织出1厘米。不过,如今许村镇有100多家厂商在从事马面裙和新中式服装面料的生产,日产布料能达到3万余米,可制成近7000条马面裙。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去年上半年,这些织机还在生产着窗帘布、沙发布和墙布,做的是家纺生意。不到一年,这个江南的传统家纺小镇迅速转型为马面裙面料基地。
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回溯,约30年前,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需求,许村的提花机织出过欧式、美式的窗帘布花纹;而现在,这些机器织出的中国传统图案,引领着新的时尚潮流。在此过程中,小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
马面裙带来新风口
临近过年,许村人张明强的工厂还没有停工。“赶紧裁、赶紧做、赶紧出货啊,张总!”点开手机里的微信语音,张明强就收到了客户的三个“赶紧”。
“一直在催,说帮帮忙,年前再生产一些,货供不上了。”张明强语气中有些无奈,又有些得意。在他这个离海宁西站不远处的服装厂里,二十几个工人踏着缝纫机,每天能生产六七百条马面裙。去年,张明强在抖音上开了个账号,发布自己工厂和产品的视频,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全国各地都有零售商和批发商给他发私信要货。“你看这个四川的客户,我们素未谋面,直接微信给我打款,要这几个款式的马面裙,每个尺码要几条,清清楚楚的。”张明强又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
如此热闹的场景,张明强久违了。张明强是明基布艺厂的负责人,做了20多年的家纺生意,主要销售窗帘布和墙布。前几年,房地产不景气,连同着家纺生意也难做。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当时,著名法国时尚消费品牌迪奥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有网友发现,神似中国传统汉服马面裙,在产品说明中,品牌方却只字未提这种借鉴,迪奥陷入了文化挪用的巨大争议中,也很快下架了该产品。这次事件让马面裙被快速科普出圈。
张明强也在网络上关注到了这事,他发现,马面裙所使用的面料恰好需要提花机织造。于是,他在布厂的基础上,办了一个小型服装厂专门生产马面裙。张明强和妻子都有在国有服装厂工作的经历,因此这次转型并不算困难,第一批马面裙很快面市,他派出之前销售窗帘布的业务员推广产品时,却无人买单。
不过,没过多久,马面裙再次火爆。北大女生穿马面裙参加毕业典礼;不少女明星穿着马面裙出街甚至走上红毯;各种社交媒体博主热衷于分享自己的马面裙穿搭……随着网络话题的不断发酵,曾经小众的汉服马面裙成了大众产品,一周内两度冲进某电商平台热搜前三。
这次市场供求完全颠了个个儿。汉服电商品牌销量暴涨,成衣却供应不上,当汉服品牌商们听说许村有业务成熟的家纺厂后,便蜂拥而至。有朋友牵线搭桥,为张明强拉来了第一批客户。
许村其他的家纺厂也感受到了这波热度。“最开始这些汉服品牌希望我们只做代加工,纱线也不用我们的。我犹豫了一阵子,一方面摸不准市场,另一方面只拿加工费利润太低。”斯泰堡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菊华说。去年5月,一家汉服品牌商拿来一条马面裙向他咨询,研究了这条他之前完全不熟悉的裙子,沈菊华就意识到,长期从事家纺产业积累的织造技术,让他们完全有能力成为供应链的一环,提供各种样式的马面裙面料。
越来越多的合作被敲定下来,目前,斯泰堡工厂里的提花机中几乎一半都转为生产马面裙,“这个比例在今年能提到七成。”沈菊华说。不仅如此,沈菊华还在国外下单了22台新的提花机,预计5月到货,届时,工厂产能将会有一个大提升。
从生产窗帘布后找销路卖成品,到如今提前拿大额订单做马面裙,沈菊华尝到了新风口带来的甜头。就连许村的众多家庭小作坊也更愿意做马面裙的代加工,“之前加工费可能是1.5元,而马面裙加工费能到2.3—2.5元。”张明强透露。近百家许村家纺企业陆续加入了这场国风带来的新赛道。
一个做布的小镇
开车行驶在许村镇的街头,偶尔会看到板车拉着一卷一卷用掉的纱线线轴去回收。“这样的场景在许村可太常见了。”本地人说。
许村是个因产布而闻名的小镇。历史上,许村就有用手工木机织土布的传统。1976年,杭州丝绸联合厂有人到许村镇庄湾大队走亲戚,提起厂里正在淘汰一批旧的纺织机。时任庄湾大队干部的王永财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敏锐地发现了商机。上报大队以后,王永财牵头将这批纺织机用手摇水泥船运回来,成立了庄湾绸厂,这是许村公社第一家纺织企业,之后周边的几个大队在庄湾的带动下也接连办起了工厂。
20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私营企业发展。不少许村村民动了心思,要自己办厂。荡湾村村民沈咬荣联合了15户村民,办了一家联户企业,生产两色被面。虽然只有两台老式铁木纺织机,但联户企业在许村还是头一遭。姓“社”还是姓“资”?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令大家振奋的是,县委并没有反对村民的做法,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联户布厂在许村办了起来,还有数不清的个体户家庭作坊。张明强的父母就是在那时候购入了两台旧机器,在家里织布。
织什么?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是被面,多为丝绸,表面织有好看的提花图案。“结婚的小两口甚至需要十几床被子,所以那时候被面生意特别红火。”张明强回忆。靠着织布,1989年的许村日产被面10万多条,有了“被面之乡”的美誉,成了嘉兴首个亿元镇。
但时代慢慢变了。被套出现后,大家开始不在意被子本身长得如何,被面彻底“失宠”。1995年,张明强家卖掉了机器,去杭州的服装厂工作。而更多许村的被面厂到了不得不转型的紧要关头。
还能织什么?讨论了许久,许村人再度找到了方向——窗帘布、沙发布、墙布。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消费者逐渐富裕起来,对家庭室内装饰有了更多审美需求。而许村曾经织出被面的提花机,正好可以织出图案精美、款式漂亮的装饰布。很快,镇上的“被面市场”摇身一变成了“家纺市场”,大批许村人前往全国各地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离杭州市场更近,顺势转型成服装厂,产品销往四季青批发市场。
许村人的富裕在整个浙江很出名。张明强在服装厂任财务经理,但同事听说他是许村人,依然忍不住调侃:别的许村人都在当老板,你怎么还在给别人打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恰逢当时许村的家纺有了起色。2003年,张明强辞掉了服装厂的工作,回许村创业。他找了几个家庭作坊,由他提供纱线,加工成装饰布。同时,他和妻子在绍兴的轻纺城租下一间商铺,作为对外销售的窗口。当时,轻纺城附近住的几乎都是许村人,大家都采用一种模式——许村生产、绍兴销售,生意越做越大。几年以后,积攒了一些家底后,张明强回到许村办起了自己的厂房,并购入20余台提花机,扩大生产,这也是如今明基布艺厂的基础。
不过,最近几年,许村的家纺产业遭遇发展瓶颈。一方面,作为一个和房地产市场高度绑定的产业,家纺产品销量下跌。“装饰布销不出去,给工人发工资都有些困难。”张明强焦虑起来。另一方面,受疫情和战乱影响,许村人在海外开设的家纺门店关张了不少,以斯泰堡为例,该公司窗帘布以外销为主,销往中东、西非和北非等地区,但沈菊华坦言:“生意没有以前好做了。”
去年海宁家纺协会的相关会议上,家纺行业何去何从成了大家讨论的重点话题。当时的参会者还不知道,几个月后,马面裙的火爆,能让这个做布的小镇再次踏上风口。
国潮是新的方向
采访时,张明强带记者去看他最近研发的新款式。鹅黄色的马面裙,织满烟粉色的桃枝和浅金色的祥云纹。“你来摸一摸。”他示意。
单从手感上分辨,这布料比传统的马面裙更柔软些。“这款用了宋锦织造技艺。数吨压力的定型机压下去,能保证马面褶的平整。”张明强解释。有客户反映,秋冬季节,黑色、蓝色的马面裙销量最佳,过年期间红色卖得最好,但是第二年开春,一些素净、典雅的款式也许会大放异彩。于是,张明强就琢磨着把宋锦织造和马面裙结合在一起,虽然价格会稍高一些,但他认为,年后也许会引发新的风潮。
越来越多的许村企业正在求新、求变。沈菊华告诉记者,马面裙的核心卖点是花型和颜色。“最近流行的花型更加偏日常些,比起传统的龙凤,现在市场上水母、蜻蜓、棋盘格的花型更受欢迎。”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斯泰堡每天推出两款马面裙花型样式,之后汉服品牌方会筛掉30%,剩下的拿去打样,经网络平台预热后,再根据市场反响度下单织造。
最近童装马面裙有着良好的市场反馈,马面裙亲子装销量可观。“打样成本比较高,因此我们一个花型一般做三个款式——105厘米的长裙、85厘米的短裙和75厘米的童装马面裙,这样就能节约一定的成本。”沈菊华说。
除了传统家纺企业在升级做马面裙,许村还吸引来了新兴的汉服企业入驻。在许村杭海数字新城,记者见到了25岁的汉服企业菁华宝裳创始人童鼎浩。大学毕业以后,热爱汉服的童鼎浩和朋友在杭州滨江成立了一家面料研发公司,解决汉服设计和工艺之间的转化问题。当时,企业在滨江,供应链在许村,因为要和厂家实时对接面料情况,每天单往返就需花费三四个小时。三年前,在许村一家纺织企业的牵头下,菁华宝裳正式落户在许村,童鼎浩也很快在许村找到了适合长期合作的织造厂。从去年起,童鼎浩创立了自己的汉服品牌,销量不错。
张明强也在推广自有品牌,他看到,许村虽然有之前家纺的产业基础,但是近年来,家纺产业已逐步向吴江、湖州、诸暨等地转移。如果能够趁着这次马面裙的风口,为许村留存下一些自己的汉服品牌,也许会更有竞争力。
马面裙能火多久?记者问了很多许村人。沈菊华认为起码有3—5年的红利期,张明强保守一些,认为火个两三年不成问题。但他们一致认为,国风、国潮的崛起已经势不可当。不少企业除了生产马面裙布料,还在生产、开发国风服饰面料,即便未来马面裙不再如此火爆,也依旧有利于许村在中国风服装产业赛道上占得先机。
机遇还不止如此,这几年,杭州在临平规划建设了服装产业园,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行业风向标,而与临平比邻的许村,凭借地理区位优势,信息沟通将更为便捷。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许村人仿佛每一次都能恰好踩在时代的节奏上,赶上一个又一个风口。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做传统行业的人是跟着市场走的,市场变了我们就得变,这是一种敏锐。”海宁许村家纺协会秘书长汤奇楠想了想,回答说,“都是市场决定的。”
下一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