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来源:互联网 OEM代加工网
食品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加工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期待创新的加工技术为食品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食品企业也逐渐将技术研发能力视为发展之本,并日益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biology)是一门汇集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1],旨在设计、改造、重建生物分子、生物元件和生物分化过程,以构建具有生命活性的生物元件、系统以及人造细胞或生物体。通俗来讲,合成生物学就像奶牛产奶的过程:奶牛吃进低价值的草,而产出的却是高价值的牛奶。通过合成生物学产品生产的步骤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底盘细胞筛选、生产细胞构建、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包含肉类和乳制品、饮品、食品安全、调味剂和添加剂等多个方向。合成生物学已广泛应用于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甲萘醌-7(维生素K2)和人乳寡糖(HMO)等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合成。
共晶技术
共晶是指两个及以上固体组分,在分子水平上通过非共价键作用,以固定比例形成无限重复的结晶形式。这种技术是在不改变分子结构的前提下,能提高原料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吸收等,适合大规模生产供应,不受工艺放大限制,并且成本可控。很多原料的市场热度很高,但生物利用度偏低,比如姜黄素、叶黄素。将姜黄素和左旋肉碱配体通过共晶技术形成的创新型原料[2]。这款新原料的活性成分≥60%,溶出速率和吸收率良好,与左旋肉碱能够形成协同作用,适用于热门赛道肝脏支持。通过大鼠试验结果显示,与姜黄素本身相比,姜黄素共晶的最大吸收浓度提高10.7倍,曲线下面积提高6.3倍[3]。
叶黄素本身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都不是很好,同时对光、氧气比较敏感,市场上现有的包埋产品存在价格高,含量低(5%-10%),不耐压力,易破碎等问题。将叶黄素和己二酸配体通过共晶技术形成的创新型原料,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60%,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都优于传统叶黄素。将市售叶黄素晶体与叶黄素共晶在室温条件(25℃,60%RH)下,敞口放置7天,通过该项稳定性试验研究发现叶黄素本身有约40%被氧化分解,而叶黄素共晶可以保持稳定[5-7]。
也有研究以芦丁分子中的羟基作为氢键作用位点,通过和水溶性更好的小分子配体共晶,制备得到了体外溶出显著提升(峰值约为芦丁原料的40倍)、口服体内暴露量显著提高(Cmax是原料的4倍,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是原料的5倍)。
脂质体技术
早在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通过电镜发现磷脂在水中可以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的囊泡(micelle),并将其命名为脂质体。脂质体的基本成分通常为双亲性磷脂和胆固醇,双亲性磷脂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常用的磷脂是鞘磷脂和甘油磷脂。胆固醇的作用是促进脂链的堆积和双分子层的形成,降低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减少水溶性成分的跨膜转运。简单地说,脂质体是脂类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脂质体的典型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水合法、乙醇注入法、反向蒸发法、复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法等。
由于生物体质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磷脂双分子层膜,脂质体具有与生物体细胞相类似的结构,因此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正是运用了这种相容性,实现了药物或功效活性成分的靶向或高效递送。
图源:脂质体与囊泡的结构示意图,Drugdeliveryletters
脂质体补充剂有干粉剂和液体两种。液体脂质体可能最适合那些需要快速见效的人,而粉末可能更适合那些喜欢长期补充的人。
虾青素为脂溶性化合物,存在稳定性差、易氧化、不宜服用等缺点,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对虾青素进行包覆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制备易服用产品,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研究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虾青素脂质体,经过30d的储存,虾青素脂质体在4和25℃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94.13%和89.04%。而虾青素乙醇溶液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18.66%和10.35%,虾青素已经大部分发生了降解。结果表明,虾青素脂质体能够显著增强虾青素的稳定性[8-9]。
图源:虾青素脂质体30d稳定性测试结果,精细化工
微胶囊
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包埋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21世纪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微胶囊技术也就是从胶囊化技术演变而来,就是将颗粒大小变小。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物。其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制备时,先将被包覆的内容物分散成微粒,然后使成膜材料在微粒上沉积聚合或干燥固化,形成外层包衣。被包覆的物料称为芯材,微胶囊外部的包覆膜称为壁材。
图源:天津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
微胶囊对食品加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5方面,一是将液体、气体转变为容易处理的固体,使液态反应物变得“易于操作”。二是保护敏感成分,使其免受环境中的氧化、紫外辐射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物料特性和营养。三是隔离活性成分,使易于发生反应的物质处于同一物系而相互稳定。四是降低挥发性,保存易挥发物质,减少食品香气成分损失,并掩盖不良气味的释放。五是控制物质的释放时机,包括风味物质的释放,减少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降低生产成本。
食品中含有各种活性成分,如风味、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色素、益生菌等,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需要保护其活性,以保持其质量和保质期的稳定。微胶囊技术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稳定活性成分,延长储存寿命,掩盖令人不快的风味和味道,提高最终产品的生物利用度。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可以让人们自主选择食材,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出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的融合使食品加工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项技术创新具有解决食品供应挑战的潜力,并通过精确配方优化功能食品的营养成分。尽管3D打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其广泛应用,必须克服现有的技术壁垒,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最佳实践和标准化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的食品制造和个性化营养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源:3D打印功能食品的主要步骤、评估及应用,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
每一个机会都值得食品行业憧憬。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助力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新技术为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引领食品行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互联网+AI”——食与行之间,“翼”起守护校园安全
下一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