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来源: OEM代加工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总台记者杨昶 王娴 张国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今年以来,珍珠销售火爆,价格翻倍上涨。曾经被视为“奶奶辈”饰品、不在年轻人考虑范围内的珍珠,眼下俨然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受到更广泛消费者的喜欢和选择。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一串最小的小米珠,三年前一串几十块钱,今年母亲节期间却要至少500元。
淡水珍珠摇身一变成为珠宝界新贵,究竟靠什么秘诀?我国珍珠产业链有哪些独特性?未来珍珠产业如何更好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本期聚焦淡水珍珠,对话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何铁元、浙江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创新发展部经理袁小鹏。
厚积薄发迎蜕变,环环相扣塑生态
珍珠市场的火爆并非偶然,行业的转型蜕变从几年前就已开始。用浙江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创新发展部经理袁小鹏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逐步的改变”。
袁小鹏作为行业资深从业者,从宏观的视角解析了珍珠行业蜕变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2018年,传统珍珠商家开始接触直播,完成了技术的前期积累和多平台的覆盖,线上交易模式占比提高;2020年到2022年,疫情期间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变,线上营销加速了珍珠行业的发展。直到今年,特别是在母亲节和“520”这两个日子,珍珠销售达到历史最高峰。“2018年,珍珠只占整个珠宝类目销售的1%,但是到了2020年已经接近7%,到今年已经接近10%了。”
至于这一蜕变发生的关键因素,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何铁元从消费者、商品和宣传三方面出发,认为消费者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多、珍珠适合快递运输的特点、明星代言等宣传力度的加大,共同促成了珍珠市场的火爆。此外,袁小鹏从行业整体角度补充道,这也离不开各从业人员的努力奋斗,珍珠养殖工人、设计师、配件制作工人、珍珠厂商乃至代购,环环相扣,互利互惠,将珍珠生意的链条打通,共同塑造起行业良好生态。
以家庭作坊为主,亟需高质量人才
数据显示,浙江诸暨的山下湖镇出产全国80%、全球70%的淡水珍珠,去年珍珠产品销售额超400亿元。然而,如此巨大的销售额背后,却是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珍珠产业的火热发展为何没能促进大型企业的形成?是什么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一小微企业聚合的经营模式?
何铁元就是山下湖最早一批从事珍珠行业的村民,他曾这样形容山下湖珍珠产业的特点:“船小掉头快。”目前,山下湖珍珠产业集群本地化属性强,保持着家庭作坊为主的模式,且分工明确,一个家族就覆盖了一整个产业链:老一代人通常负责产业链的上游,进行珍珠养殖和加工,年轻一代的珍珠从业者则聚集在销售端。
这一产业经营模式是由珍珠行业产业链的特性所决定的。袁小鹏进一步分析道,珍珠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过程非常消耗人力,不能以同样的模具、传统的统一标准进行流水线生产,所以并不适合做成大型企业的模式。此外,小微企业还常常扮演着为消费者定制、推荐珍珠的角色,直接对接不了解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珍珠筛选标准、估价、适合做哪种成品、如何搭配等专业意见。
不过,面向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大型企业和高质量人才的入局是突破点。何铁元认为,今后要突破珍珠加工的瓶颈,可向珍珠的美白、药用等功能延伸,大型企业的流水线在生产珍珠粉、珍珠面膜等产品时更具优势。高质量人才的加入也会拓展行业的可能性,他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我们一定要培养一些年轻的人……可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养珍珠地区的学生招回来,通过我们中国珍珠学院,去(专业地)养珍珠。”
不规范无以行稳,无标准难以致远
市场火爆的同时,开珍珠的直播也受到诟病,甚至被一些平台标为“带有一定赌博性质的销售行为”。对于这些质疑,袁小鹏根据自己多年服务商家群体的经验表示,行业能做的就是把不确定因素从直播间“踢掉”,例如建立更加完善的检测机制和抽检机制、珍珠协会背书后才能做直播、消费者可凭录屏获取“假一赔三”的赔偿、追责问题商家,想方设法保障各个渠道的安全性。
没有严格的规范,行业难以长期稳定发展,而保障规范的顺利落地,则更是重中之重。何铁元表达了对当前直播间监管不能跨区域执法的担忧,希望从国家层面统一落实,以免错漏、混乱。“这样才能让珍珠行业真正地规范起来”。
打牢规范的地基后,“与国际标准掰手腕、成长为世界一流”是珍珠产业的下一个关隘。放眼世界,其他国家已有对淡水珍珠的精准分级标准,像工业品一样去管理珍珠加工及其市场,对此,我国发展较为粗放的珍珠产业也有类似规划。何铁元表示:“(明确分级标准)是我们一定要做的。特别是,我们淡水珍珠中的异形珍珠销售空间很大,未来要将其与小颗粒的淡水珍珠一起推向世界。”
在线咨询: